▲原永良(左)与虎山镇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一起翻看老照片。老照片记录了她和老伴一起走过的岁月。
▲原永良和老伴刘克明的合照。
百年后一起回归大海的怀抱,是91岁的老党员刘克明和89岁的老伴原永良共同立下的口头遗嘱。 “把你爹的骨灰先寄存着,到时候,和我的骨灰一起撒入大海。不用给我们修坟、扎花圈、过七、烧纸钱,我们知道你们孝顺,但真没必要搞这些形式。”3月9日,刘克明老人去世了,原永良在葬礼结束后不断地叮嘱子女。 原永良和刘克明都是虎山镇福落山村人,10多年前,二人搬到了虎山镇老年公寓生活。刘克明老人去世后,丧事从简,简到连坟地都不要,这在当地是从没有过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周围人的震惊。 “儿女也劝过我和老伴,但我们很坚决,俺俩都是党员,移风易俗得带头。我们不迷信,海葬是我们的心愿。”原永良说道。 记者在虎山镇老年公寓见到原永良老人时,正在服务人员的陪同下,推着一个可移动的座椅向自己房间走去。“刚才去做操了。我腰椎间盘突出,身体行动不便,但我是党员,得带头去活动。”原永良说话从不矫情,在她看来,党员就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遵守规章制度不分年龄、不讲客观条件。 谈起遗嘱的事情,原永良说,老两口受党教育多年,都是信仰坚定的共产党员。两人进入80高龄后,就感到离生命终止的日子不远了,就想在头脑清晰的时候,自己做主自己的丧事。他们看到,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有钱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非常奢侈,封建迷信活动也有冒头的迹象。自己受党教育多年,是无神论者,理应带头移风易俗。尽管人微言轻,产生不了多大的力量,但有人带头,总比没人带头强。于是,老两口把他们的意见告诉了儿女们,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3月9日,刘克明离世,原永良怕儿女们不当回事,也怕儿女们受不了社会上的非议,又把儿女们召集起来,向他们重申了一遍遗嘱,得到儿女们的支持。 据虎山镇民政办工作人员介绍,多年来,该镇号召移风易俗、文明祭祀,并加强了管理,有农民主动在坟头种树,坟前烧纸的情况也基本看不到,但真正做到不修坟的,刘克明却是“第一人”。 原永良和刘克明的决定也传到了福落山村,村民有不解的,也有佩服的。一时间,老两口的移风易俗决定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也为虎山镇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让不少农民的心里产生了波动,纷纷说:“老一辈党员思想觉悟就是高,跟党走,干实事。”“他们丧事从简,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其实这样不修坟挺好的,人都没了,修坟其实也就是个念想,我将来也不修坟。” 原永良、刘克明夫妇是名副其实的老党员。原永良1945年入党,刘克明1946年入党,战争年代,两位老人均投身革命。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他们既注重自身的学习,也注重言传身教。“我老伴一辈子刚正不阿,遇到损害集体利益的事情随时翻脸,再熟的朋友也不讲情面。”原永良说。虽然容易得罪人,但她支持老伴的这种倔劲。而她年轻时是青妇队队长,带领大家到山上埋地雷,因为表现突出,获得了两枚地雷作为奖励,原永良也主动交给了集体。原永良说:“不沾集体的光,不占集体的便宜。”这便是共产党员的觉悟。 对年轻党员,原永良也寄予厚望。她说,现在的年轻党员大部分都不错,但也有个别人缺乏学习,应该让年轻党员了解党的艰难历程,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 老人对移风易俗的理解影响了家人。“父亲临终前告诉我们,海葬形式简单,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等他跟母亲百年后要一起海葬,回归自然。”尽管心里万般不舍,但这是老人的遗愿,刘克明、原永良夫妇的五个儿女表示会尊重父母亲的决定。不仅如此,女婿、儿媳以及孙子等也都表示支持。 原永良的女婿宋本昭说:“我们作为儿女,希望给老人尽孝,但也理解父母的选择。既然他们提出来了,我们就应尊重他们的决定。”宋本昭长期在残联部门工作,对移风易俗有自己的看法,他以父母为荣,非常支持他们的做法,也认为移风易俗需要党员带头倡导。 有别于其他家庭,拥有思想进步父母的他们,并不忌讳谈论生死,甚至对文明殡葬有着自己的感悟:他们提倡海葬、树葬等绿色环保的丧葬方式,鄙视当今社会的一些婚丧陋习。原永良在北京工作的儿媳表示:“回老家,经常看到机关干部入户做宣传,引导群众破除陋习、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这让我们既感动又汗颜,相比较城市,我更喜欢老家这种淳朴的风气。我们不仅尊重父母的决定,将来我们也想选择海葬的方式,做到丧事从简。”(荣成市新闻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