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享晚年 孝道家风代代传信息来源: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生活中的马秀卿(右)。
山中难寻千年树,世上难得百岁人。 她出生在清宣统元年,跨越两个世纪,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全国最美家庭”的获得者成员。 111岁,对普通人来说本身就是个奇迹,她却依然思路清晰、谈吐自如,还能识文断字。她就是桃园街道的马秀卿老人。 老人家如今住在桃园街道海映山庄,她一生勤劳,与人为善,小区居民一提起她,无不伸出大拇指:“这个老奶奶真是好!” 扫盲班里的好学生 马秀卿出生在没落的封建社会,那时的人们重男轻女,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老人的原生家庭并不富有,一家八九口人,靠父亲做木匠生意过活,全家勉强能填饱肚子,没有钱供她读书。 马秀卿每天看着哥哥们上学放学,心中那份羡慕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她将读书梦一直埋藏心中,后来在遗憾中结婚、生子。 就在马秀卿结婚的第二年,中国共产党让穷苦百姓翻身解放,号召男女平等,女孩子有了上学的机会。当时,和她年龄差不多大的表妹背起书包,走进了学堂。马秀卿得知消息后失声痛哭,后悔自己不该结婚生子,以致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 皇天不负有心人,没多久,村里为穷人办的扫盲班开起来了。马秀卿知道后第一个去报了名,那时的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但是为了读书识字,她领着大的抱着小的,风雨无阻地去上课学习。 很多人在扫盲班上打瞌睡、看热闹,她却是真真正正来学文化的。由于勤奋好学,在课程完结时,很多人一共也没认识100个字,而她已经认识了五六百个字,是全体学员中识字最多、学得最好的,得到老师们的一致夸奖。 多年来,马秀卿一直坚持在生活中学习,直到今天,看到字都要念一念,志愿者们送给她的对联上的字,她基本都能认全。 坚强的小脚女人 马秀卿的一生经历了战争和饥荒,但对她打击最大的无疑是老伴的离世。 马秀卿与丈夫育有6个儿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们的日子虽然过得有些清贫,但恩爱幸福,一家人和和睦睦。在马秀卿老人53岁的时候,她的老伴得了重病,因无钱医治,于1962年撒手而去。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一家老小生活的重担压在这个小脚女人身上。 日子还得继续,孩子们还需要吃喝,丈夫没了,她得顶起来。马秀卿想到这里,擦干眼泪,咬紧牙关,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她带领孩子们挖野菜、摘树叶、掏鸟窝、捉鱼虾……想尽各种办法渡难关。 在最困难的时候,有人曾劝她带孩子们改嫁,可是她忘不了夫妻之情,就拒绝了别人的好意。她和已经工作了的大女儿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担。靠着节衣缩食,她硬是把孩子们一个个抚养长大。 乐善好施的太奶奶 凡是长寿的人,大多心胸豁达,乐于奉献,这点在马秀卿老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60年代,环境虽然艰苦,但马秀卿省吃俭用,加上野菜挖得多,家中粮食有时还会有剩余。每每这时,她就会毫不吝啬地拿出一部分粮食去救助那些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乡邻们,使他们度过饥荒。 1973年,由于照顾外孙的需要,已经65岁的马秀卿离开了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乡,到北京和大女儿一家一起生活。同时,她也把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精神从荣成带到了北京。 在北京工程兵大院的筒子楼里,马秀卿经常义务帮助筒子楼住户保管钥匙,生火烧水,招待其家乡来客。谁家的孩子放学回来早了,她义务帮着人家照看孩子。义务为大家缝缝补补更是家常便饭,谁家孩子结婚,缝个绣花枕头、做个大红被套,老人乐此不疲,从不拒绝。 部队大院里,除了住着有家有口的邻居,还住着一群没结婚的兵娃子,他们大多是不到20岁的年纪,刚刚离开父母。马秀卿了解后,主动向他们伸出援手,帮孩子们解决了不少生活问题。以至于多年后,老人一家搬离部队大院,这些当兵的孩子们都恋恋不舍。 时至今日,那些当年受过老人照顾的孩子和左邻右舍们,还不忘老人的恩情,逢年过节,或登门拜访,或打电话,报平安,送祝福。 正是在老人这种“大爱”精神和良好家风的熏陶下,老人工作在天南海北、奋战在各行各业的40多个儿孙,人人工作努力,个个积德行善,助人为乐。尤其与老人在一起生活了50年多年的大女儿一家,更是将老人的这种“大爱”精神进行了传承和弘扬。 2017年,马秀卿的大女婿、导演于业华被评为国家级大孝星,老人一家也于2017年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双喜临门,令人羡慕。马秀卿老人常说,现在赶上了好时代,咱们都得好好地活着! 马秀卿的百年人生经历,就像一本厚重的书,大爱、向善、担当、重情,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