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文化深刻解读 —— 小孩捣乱要糖,大人勒索要钱
对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国家的小孩子来说,万圣节是一个非常好玩的节日。只要打扮得人模鬼样——一般说男孩子和小小孩,倾向于扮鬼吓人,而大一点的女孩,很多就扮兔女郎性感女郎,当然扮演女巫的也很多。
这种扮相的也很多 这些年,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各种洋人节日跟着西风东渐,在我们周围也出现得越来越多。很多崇拜西方文化,梦想和西方接轨,又没有财力出国的国人,还特别热衷于参与这种洋节的气氛。
【洋节背后】 据说在中国一些西化比较严重的城市,很多幼儿园也玩起了这套把戏。只不过仅仅在局部地区小范围流行,始终不成气候。因为互联网不会配合炒作,万圣节的时间是每年10月31日,距离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不过十多天,电商正在全力备战双十一,互联网的流量和广告也都被电商巨头差不多买断了。所以万圣节虽然在英美流行,对小孩子来说甚至和圣诞节一样好玩,但是在中国没有商业利益驱动,所以只是一个小众游戏。
广州商家的圣诞节气氛 另外一个12月下旬的圣诞节,运气就好一些。因为正好和元旦接近,和春节有点时间差,正好是电商的淡季,这个节的时间点,又比较配合冬日逛街购物行动,因此被各路商家一番恶炒。不管是白雪皑皑的大北方,还是一件夹克过冬的南方,只要到了十二月中下旬,不约而同都摆出了圣诞树和圣诞老人的造型,甚至还有塑料泡沫颗粒制造出来的雪花场景,配合几头拉着车的驯鹿造型。说实在的,对喜欢热闹的小孩大人,还有恋爱中的情侣,这种氛围的确不错,
还有一个搞得比较大一些的洋节,就是二月十四日的情人节,这个节日一般正好在春节放假上班上学以后,正是线上线下商家生意的淡季,简直可以说是淡出鸟来。各路情侣经过春节期间的休养生息,也赶在春天到来之前,借着对外开放学习洋节的机会,把自己的身体搞活一下。所以,情人节弄成了开放搞活的样板 —— 女生要开放,男生要搞活。
圣诞节和情人节,对于商家都比较有利可图。无论是约会逛街购物餐饮娱乐,还是开房打pao等等,对商家来说都是白花花的银子,自然乐此不疲地推广。万圣节档期和双十一冲突,又不是购物打pao概念股,装神弄鬼一点也不喜庆,总不能学西方人那样怂恿孩子去别家敲门要糖吃。因此,备受冷落也是正常的。
不过万圣节在美国被称为trick or treat的游戏,这个倒是可以和西方文化挂钩起来。万圣节把戏的核心,就是孩子们穿街走巷,挨个敲开别人家的门,然后要糖果吃,不给东西就捣乱(trick or treat)。大人们也非常配合孩子们的行动,不仅早早准备好了糖果,而且就在当天晚上,就坐在家里等着孩子上门。住得偏远的家庭,孩子们不容易找到,主妇往往还会有失落感。在社会治安比较糟糕的美国,到了晚上大家都尽量不外出。但是,对于万圣节这种活动,大家仍然乐此不疲,敢于让孩子们在这样的夜晚走出去,也不怕出事,可见这习俗力量之大。
勒索来糖果,好开心啊...... 有一位在美国生活的华裔孩子,在网上贴出自己的经历——他的妹妹在某个万圣节讨来的糖果,足足够吃半年。可见这个节日,对于美国的糖果厂商,也是巨大的商机,自然会推波助澜。
中国人也有鬼节,除了清明节踏青祭祖以外,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算是比较正式隆重的鬼节。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所以很多地方都有祭孤魂野鬼的传统,中元节由此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即使是在很多大城市的街头巷尾,中元节的晚上也能够看到烧纸祭祀的人。
不给东西就捣乱,这是西方过鬼节的文化传统; 而在中国,即使是孤魂野鬼,也能够享受一番人间香火,算是中国人达则兼济他人的传统。
虽然把生活习俗的差异扩大到意识形态,还有文化的对比,以及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生态文明比较,未免过于上纲上线。对于我这种脑洞大开的作者来说,还是忍不住浮现下面两个场景:
—— 小时候捣蛋勒索糖果的美国小公民,长大以后成了美国的政客,商人,军事家,然后在全球制造麻烦,制造动荡,以此勒索利益,玩的就是不给利益就捣乱的把戏。
—— 小时候,跟着父母在外面烧纸烧香祭祀孤魂野鬼的中国小孩,长大以后也成了政治家,企业家,军人,脑子里却始终还有“达则兼济天下”这一点胸怀,即使是孤魂野鬼,只要能力所及,能照顾也尽量照顾一点。
很不幸,这不是上纲上线的胡说八道,而是现实国际政治生态的真实投射,对比中国和美国的现在的领导人和团队,很容易找到这两个不同的文化影子。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文化基因的力量,往往最终成为一个国家的集体意识,体现在一个国家行为的方方面面。 【trick or treat —— 美国式捣乱】 要么给糖吃,否则给你捣乱。这是美国万圣节小孩子的快乐游戏。
只是很多美国人长大以后,玩的游戏和小时候相比,一点长进都没有,只是从左邻右舍的家门,扩散到了全世界而已。当年的一些美国小孩,长大后成了小布什、克林顿、克林顿、奥巴马还有特朗普等等,虽然性格各有不同,有的牛仔习气大大咧咧,有的八面玲珑媒体宠儿,有的阴险奸诈图谋极深,有的大嘴直言无羁无绊,看上去怎么都不像一路人。只有一点,他们所有人都相通的一点 —— 要么给老子利益,没有利益老子就给你捣乱。
所以,套用那句话,不是长大成人以后变坏了,而是坏小子长大成人了。这里列出这几位美国政客的一些只言片语,看得出他们的“trick or treat”思维模式。
—— 克林顿执政时期,中美之间有一个贸易最惠国待遇的问题,中国为了争取到这个最惠国待遇的延续,不得不每年购买大量的美国飞机。顺便说一下,克林顿基金会的一些捐款,大家也不必看得那么重,更不必上纲上线,也许那是很多年前交易的一部分呢? 你懂的。中国人比较讲信用,不至于人一走茶就凉。
—— 小布什时代,911事件以后,美国发动了反恐战争,当然谁都知道美国要借着反恐名义全球扩张。小布什政府当时抛出两个要么论——要么站在美国一边,要么就是与美国为敌。然后发动阿富汗战争,逼着巴基斯坦开放领空,提供军事基地。当然,因为中俄都表示支持美国反恐,其他国家在美国淫威之下,只能乖乖听从。
—— 奥巴马搞“亚太再平衡”,其实也是想逼着中国给美国输送更多利益,否则就在中国周边捣乱。结果直到离任,这套把戏越玩越穿帮。最后恼羞成怒,在韩国搞了一套萨德系统,把锅扔给韩国,让下任接着捣乱。捞不到好处就搞乱,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 特朗普看似嘴炮犀利,尤其是怼曹县的80后,动不动就是“怒火”的言论,然而归根结底,总结这位特立独行总统将近一年的作为,无非还是“要么给老子利益,要么老子捣乱你”,从退出各种国际协议,到四处给美国签订单,还不是为了“美国优先”的那一套。
这么来看美国的这些政客,他们无论在国际上玩多少伎俩,其实都只是他们小时候万圣节游戏的升级全球版而已。所以,也可以这么说,美国人培养霸权思维,还真的是从娃娃抓起,这一类的教育全民参与,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所以,美国人才会认为“勒索是美好”,衍生到华尔街,还演变出了“Greed is good (贪婪是美好的)”这一类的变种。没办法,从小教育出来的,就像我们长大了还记得“外婆菜”一样,小时候深刻的记忆,铭刻在骨子里成了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一带一路,该怎么对付?】 前面两节的内容,纯属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你要是信了楼主的邪,掉进了楼主的大坑,恕不赔付智商税,连赞赏的钱都一并笑纳。
接下来的消息,就没有那么好玩了。近日尼泊尔政府取消此前与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布迪甘大吉水电站项目谅解备忘录。这份备忘录,签订于2017年6月,拟约定中方融资为主进行项目建设。对于缺电的尼泊尔来说,这份建设方案可谓利国利民,这时候撤掉,当然是背后有力量在捣乱。明面上据说是印度,背后真正的力量,当然还是我们熟悉的山姆大叔。
一般来说,坏消息经常是成对出现的,这叫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据巴基斯坦日报(Daily Pakistan)11月15日报道,巴基斯坦已取消中国对该国迪阿莫-巴沙大坝(Diamer-Bhasha Dam)价值14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
不用说,相似的套路,背后操纵的是同一波人。美国刚刚搞出了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概念,叫做“印太战略”。表面上又拉了一拨人来对付围堵中国,实际上,还真的有人不得不听他们的。(以后我会专门分析,美国控制了多少国外代理人)
现在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美国人的确沾不上多少好处。而且还有日益被边沿化的隐忧,所以自然不愿意看到这事搞成。捣乱是必须的,相信美国决策层的本能反应,和这帮人小时候捣蛋要糖的心思没有什么两样:既然老子捞不到好处,老子就捣乱让你干不成。
怎么办?是惯着捣蛋要糖的小孩,还是要进行斗争,让这小孩吃不到糖,想捣乱还要怕挨打?这就是斗争和妥协的艺术了。既要合理地妥协,大家来谈交易,一起合作一起赚钱一起分糖,但是也不能无底线地退让,要知道这帮子脑子里塞满“Greed is good”概念的家伙,要东西没有下限的,没有节操一说,你就是倾家荡产买糖喂他都未必够。
所以,该斗争还得斗争。“一带一路”战略并不容易,听听这首歌,简直就是二十多年为今天写下的:“西天取经不容易,容易干不成大业绩.......”,“什么妖魔鬼怪什么美女画皮,什么刀山火海什么陷阱诡计,都挡不住火眼金睛的如意棒.......”看看,有文化多厉害了吧?写作的素材,连儿歌都不放过。
一带一路可能遇到的险阻,可比唐三藏西天取经九九八十一难还要多得多,也要难得多。我们从事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正是因为它的艰难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