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废弃的易拉罐,您能拿来做什么?是直接扔掉,还是留着卖废品?或许这两个选择都是人们最常见的,毕竟在大部分人的眼中,那已经是无用之物。
然而,在石岛管理区港湾街道姜家疃社区的林建国的眼里,废弃的易拉罐却是宝。因为他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能让易拉罐变成生气勃勃的葡萄藤、热情相迎的小狗、晾在向阳处的观赏葫芦……各种精美作品令人叹服。
![]() ![]()
![]() ![]()
满屋铝箔画, 犹如一个“金银世界” ![]() 家住港湾街道姜家疃社区的林建国,是远近闻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家”。已经退休的他不抽烟也不喝酒,却偏偏爱在废弃的易拉罐上下功夫。
走进林建国的家,瞬间就会被各种各样的铝箔画吸引,活灵活现、憨态可掬的小鸡,仙气缭绕、栩栩如生的白鹤,阳春白雪、形象高雅的“四君子”梅兰竹菊等,倘若不是事先知道,很难想象这些作品竟是用废旧易拉罐制成的。
两根磨短了筷子,一支嵌入铁丝的圆珠笔,一把小刻刀,就是他化腐朽为神奇的全部工具。经过他的巧手,废弃的易拉罐化身为一幅幅立体生动、精美绝伦的铝箔画。林建国的战友、朋友、邻居遇上喜事,都爱向林建国讨要一幅铝箔画,装点喜庆的氛围,而他也并不会吝啬。
尽管工具简单,林建国却拿出了十足的认真态度,对待每一块铝箔。一笔一划之下,易拉罐上的铝箔就被赋予了立体感与生命力。
“像是孔雀的尾巴、松针这类的造型,是最难把握的。”林建国说,花鸟类的作品是他最擅长的。截至目前,他创作的各类作品已经不计其数,涵盖了花鸟、山水等诸多类别。
为了低碳环保,林建国更是没用任何颜料,凭借不同易拉罐内壁的不同金属光泽,为铝箔画增添层次感。 ![]() ![]() ![]()
人生境遇变幻, 对手工却痴心不改 ![]() 林建国出生于1955年。那个年代的男孩,没有网络也没有玩具,只能凭借自己的巧手为生活增添乐趣。林建国尤其喜欢做手工,每到放学,他便想尽办法搜集可以利用的材料,做成小模型、小玩具甚至是煤油炉、喇叭筒,而纸壳、塑料等是最常用的手工原料。在那个物资匮乏,“竞争对手”又多的年代,哪怕捡到一块破烂的铁皮,他都能开心半天。
19岁那年,林建国背上了行囊,只身一人赴北京当兵。背井离乡给林建国注入了更多的创作动力,他醉心艺术与钻研,成了连队里赫赫有名的“小发明家”,林建国也因此获得了学习深造的名额。
学习更多的知识,便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可作为家中长子,看着父亲苦苦支撑着家中生计,养育自己与弟妹,林建国于心不忍。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林建国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回家工作,供养父亲与弟妹。
退伍的林建国辗转从事过捕捞、制作自行车配件等工作,为了生计,他只能在闲暇时间制作些小手工。即便这样,林建国也从未想过放弃。 ![]() ![]() ![]() 曾制作“一帆风顺”, 致敬荣成“撤县建市” ![]()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废弃的易拉罐渐渐成为了林建国手工原料。“易拉罐做手工,最大的优点是可塑性比较强。”林建国说,那个时候易拉罐还比较少,并不好收集。
在1988年,荣成市撤县建市。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林建国便想着自己要做点什么。经过几个月的积攒,他才有了比较充足的易拉罐作为原材料。
“在当时,‘一帆风顺’是比较流行的词,所有就想着做这样一个主题,来纪念一下。”在林建国的巧手下,一幅特殊的作品很快诞生了。
画面中,一艘扬帆的大船在大海中乘风破浪,天空中有几只海鸥伴飞,几朵白云跟随……通过这样的一幅作品,林建国也希望荣成市的发展能够一帆风顺,勇创佳绩!
现在已经退休的林建国,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用于创作作品上。“如果谁有这方面爱好的,我也乐意教一下。”林建国的心态非常乐观。他说,平时自己也会在QQ群,与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进行着交流切磋。
林建国的作品虽好,但他并不以此来盈利,更多的作品则是赠送给了亲朋好友。在他看来,这实际上就是“老有所乐”,他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方式。 ![]()
--- END --- △ 威海晚报记者 王志强 通讯员 宋思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