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物件很好看,制造精美有样子。老物件镌刻着时代的印迹,是人们对过去的回忆。透过一件件饱含沧桑的老物件,人们仿佛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生活场景。下面这些老物件你都认识吗? 篦子、皂盒、发髻夹、胭脂盒
这四件物品是梳洗的用具。篦子就是梳子,人们除了用它梳头发,还经常用来清洁头发和头皮。直到上世纪末,不少人家中还有。那个时代的皂盒多是铜制的,也有瓷的,普通老百姓家里就有。与此相比,发髻夹就比较贵重了,它是用龟壳制成的,在灯光下看很透亮,普通老百姓家中很少见。胭脂盒很高档,用铜制作而成,上面的花纹十分精美,是有钱人家的小姐或妇人使用的。 戥子
戥子也就是小秤,也叫等子,大约出现在清朝末期。它称东西论克计算,通常在药铺、金铺、银铺等地方使用。这种小秤十分精准,重量不能有丝毫偏差。为起到保护作用,人们会制作一个专门的外壳将它保护起来。 镜子
镜子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用品了。镜子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同时也经历着不断的变迁。以前,镜子不仅仅是用来对照着穿衣、梳洗、打扮的,还是青年男女之间的定情信物。以前的镜子,镜腿多是金属的,镜面上会印有牡丹、喜鹊等图案,寓意美好。 煤油灯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出的时代,每到晚上,因为没有照明,人们就只能睡觉,而煤油灯的出现,让黑夜中出现了一丝光明。煤油灯燃料便宜,普通百姓家里基本都能用得起。将棉花捻成柱状,插入灯芯内,倒入煤油,点燃后就可以用了。经过不断发展,一些煤油灯有了玻璃罩,还出现了不同的形状,外观漂亮了许多。 门簪
门簪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大门构件,安在街门的中槛之上,凡是大门都有。一般的大门左右各一个,共两个,阔气一点的大门会有4个。门簪样式千姿百态,有圆形、方形、六边形,上面或雕刻,或描绘,有的中间还刻有“吉祥如意”“天下太平”等字样。直到今天,荣成农村的老式大门上仍有门簪,不过大多比较简单。 铜壶
铜壶是以前人们用来烧水、提水的用具。铜在古时候被称为“金”,是稀有且珍贵的材料,因为耐腐蚀,所以用铜壶烧水、提水是首选。而且,用铜壶烧出来的水味道好,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视为上品。随着社会的发展,铜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地方还有手工铜作坊,打制铜用具。 暖壶、保温壶
从竹皮暖壶,到铝制、铁皮暖壶,再到如今的白钢或塑料壳,暖壶的外观经历着不断的变迁,但功能始终没变。直到今天,暖壶仍然是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用品。 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冰棍儿出现了。因为没有冰箱等更好的制冷设备,人们便受暖壶启发,发明了保温桶,用来储存冰棍儿,有的人也用来给饭菜保温。 纸缸、纸盒
现在,人们储存一般物品会有很多选择,收纳箱、收纳盒种类繁多。而在以前,收纳的箱子、盒子全靠手工制作,是很常见的生活用品。它们不但好用,而且十分环保。纸缸、纸盒是用废纸泡在水里,打成浆,然后用这些纸浆涂在一个模具上定型,再糊一直两层纸,一个纸缸、纸盒就做成了。心灵手巧的农家女还会花时间糊出花样来,当作自己的嫁妆。 墨斗
墨斗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工具,通常被用于测量和房屋建造等方面,石匠也会常用。墨斗通常用牛角或者木头做成,将墨汁倒在棉花上,将沾染墨汁的线一端固定,拉出墨线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弹下,就会出现一条直线。 手工钱包
钱包是女性的必备之物,尤其是对女性而言,食用、时髦、轻便的钱包可以说是生活必需品,使现代女性生活更具时代特色。然而在过去,钱包经历了种种变迁,由最初的锦囊、荷囊、荷包、褡裢等,逐渐变为现代钱包的样式。在现代钱包没有出现之前,老一辈人用手工针线缝制钱包,外表十分朴素,而打开后别有另一番洞天。五颜六色的布,细密的针脚,寓意吉祥的字样,十分精巧。 锁具
形式各异的锁具多是由铜或者铁制成的,如今很多家庭都在用。在清代或者民国时期,锁具的样式和现代很不同,形状通常很长,有的还带有花型。透过锈迹斑斑的表面,仿佛可以看到历史的沧桑巨变。 木推车
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装卸货物没有机动车可用,只能用独轮小推车。现在,小推车仍然存在与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农村,但多是铁制的。但在以前,独轮小推车多是用木头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相信生于上世纪80年代之前的人们,对这种小推车有着很深的回忆。 这些老物件有没有勾起你的回忆?
• END • 威海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