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荣成 专题 旅游 人才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商家 手机版
镇区 东山街道

荣成 | 痴心不改话“昌哥”

来源:中国荣成 作者:荣成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0-24
摘要:工作中的王贞昌。 在荣成媒体圈,昌哥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他年过六旬,扎根基层40余年,担任基层文化站站长也已30多年,为辖区文化事业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他又是一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以通讯员的身份和记者一道冲在一线,传播正能量。 昌哥名叫王贞

工作中的王贞昌。

 

在荣成媒体圈,“昌哥”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他年过六旬,扎根基层40余年,担任基层文化站站长也已30多年,为辖区文化事业发展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他又是一名新闻战线上的老兵,以“通讯员”的身份和记者一道冲在一线,传播正能量。

“昌哥”名叫王贞昌,今年62周岁,1984年开始担任人和镇文化站站长兼新闻通讯员,退休后又被返聘。“昌哥”是人和镇宋家庄村人,从小就跟着爷爷学习乐器,无论是京胡、二胡、板胡还是笛子、唢呐、手风琴,都会“两手”。在学校期间,他就是宣传队的“骨干”。高中毕业后,他回乡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在村里组织庄户剧团排演吕剧《朝阳沟》、歌剧《红枫树下》等10多个剧目,在各村巡演,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那时,村里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平时读书看报也成问题。“昌哥”就每月骑自行车,行百里路到原荣成县图书馆借书。“以前不像现在能上个网、看看电视学知识,只能靠读书看报、老师讲,所以,我每个月都借大量的图书和报纸,读给老百姓听,让村里人也能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大事。”在王贞昌看来,阅读是储备知识的过程,是让祖辈务农打鱼的乡亲们开阔眼界受教育的最好方法。

1976年6月,“昌哥”被原荣成县教育局聘为初中教师,一干就是8年。8年之中,他除了教好语文外,还担任学校团支部书记,牵头组建校图书室和文艺队,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1984年,对“昌哥”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他被人和镇政府借调,到镇上任文化站站长兼新闻通讯员,这一干就是33年。多年来,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任劳任怨、一心一意做好文化和宣传报道工作。他连年被评为荣成市、威海市优秀通讯员,先后多次被我市授予“优秀文化宣传工作者”称号,2011年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称号,2017年,被授予“山东省好人之星”称号。

担任镇文化站站长以来,“昌哥”为繁荣全镇文化事业不懈努力着。特别是继承和发扬人和传统渔家文化,于“昌哥”而言更像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1992年,人和镇出资购买了全镇第一台摄像机,交给了“昌哥”使用。“那时候都是大机器,扛着挺沉的,但这份重量承载着领导和老百姓对我的信任……”怎么运用好这台摄像机,“昌哥”构思了一系列计划:给北齐山村的庄户剧团拍个完整演出的片子,登槎山拍摄大美山海风光,给高三学生们拍个毕业季短片……但最初浮现在心头的却是院夼渔民节祭祀的场面。“明白套数的老渔民都年纪大了,以前受条件限制,也没留下什么影像资料,我想趁他们现在还能拉得动网、还能唱上几句号子时赶紧记录下来,总有用得到的时候。”

接连几年,只要有空,“昌哥”就往院夼村跑,收集整理渔家习俗、仪式礼仪、渔民号子、方言用语等,形成第一手图文、影像材料。当年,村里年纪最大的老船长王道轮已经80多岁,不能长时间接受采访,表达上也有些障碍,“昌哥”每天都等老人休息好了、精神头儿最足的时候到老人家里,不厌其烦地一点一点地引导老人回忆。老人或讲述、或比划,“昌哥”边录像边详实记录下来,不错过任何细节。

2005年,“院夼谷雨渔民祭祀——开洋谢洋节”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目前威海市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院夼渔民桷蓬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山东省级非文化遗产,“槎山儿女传说”成功申报为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昌哥”挖掘整理及编写的。

“这些都是先人们的智慧,也是我们的特色文化,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让更多人知道,甚至是加以研究。”“昌哥”意味深长地说。

不仅如此,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30多年来,“昌哥”积极参与农村文化活动阵地创建工作,引导农村群众参加文娱活动。每年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他都带队组织文艺演出,并多次获得威海市、荣成市级演艺奖。

“昌哥”喜欢创作,虽称不上作家,但他一直坚持不懈写诗歌、写小说、写散文……不拘泥于体裁,仅在各类刊物发表的作品就有100多篇,并有多篇获奖。他也因此被聘为山东省和威海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他的作品多以农村生活为素材,以真人真事为依据,接地气、有温度。

“昌哥”新闻嗅觉灵敏,曾在炎热酷暑爬上九顶铁槎山,报道多方救援走失登山客的动人场面;曾在严寒风雪天深夜骑摩托车到海边,拍摄军民抢救翻船渔民的感人事迹……以前的老同事都说,“昌哥”只要发现好素材就坐不住,要立即去采访,回来马上写、赶紧编,然后报送到各级媒体,保证不错过时效。在写新闻方面,“昌哥”也是做足了功课的。他潜心钻研新闻报道各种体裁的主要特点、写作技巧,跑遍全镇挖掘新闻素材,提炼新闻主题,努力写好每一篇稿子,发表在市、省乃至全国新闻媒体上的稿件不计其数。

33年来,王贞昌踏遍了人和镇85个村庄的每个角落,用手中的摄像机、照相机、笔本记录了无数动人的故事。他以一位新闻工作者的标准要求自己,报道了大量有影响力的好新闻,把一个个典型事迹传播到人们心中,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今,王贞昌已是60多岁的人了,但熟悉他的人还是喜欢叫他“昌哥”,只要人和镇哪里有新闻,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他这种敬业的工作态度和执着的服务精神也不断激励着一拨拨年轻人,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干事。(荣成市新闻中心提供)

责任编辑:荣成
首页 | 荣成 | 专题 | 旅游 | 人才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