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经济在发展,各种利益和矛盾纠纷不断出现;社会在进步,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利益诉求不断增加。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成为新时期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市委老干部局创新思路,充分发挥“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政治素质高、理论水平高、群众基础好、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探索建设“金牌调解室”,逐步成为调解邻里和家庭矛盾、宣传党的政策、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对于严肃的法庭审判,调解显得温情许多。在我市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活跃着一支不拿任何报酬,专门化解百姓矛盾、宣传政策法规的“五老”调解员队伍。他们在各镇街建立的“金牌调解室”成为化解邻里纠纷、协调社会关系的重要阵地,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动之以情 做好矛盾调解员 6月的一天,石岛管理区港湾街道张家村村民冯桂平专程来到街道“金牌调解室”。一进门,冯桂平就拉住了金牌调解员蔡殿国的手说道:“真的太感谢你们了,要不是你们的帮助,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说着激动地落了泪。原来,冯桂平因和邻居多年积怨,关系紧张,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得知情况后,街道“金牌调解室”的蔡殿国、王立国等几名老党员十分重视,将冯大姐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处理,多次到村委会沟通协调,使原本尖锐的邻里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远亲不如近邻,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有时候老百姓为了很小的事情闹不愉快,影响了邻里和睦,我们要做的就是了解事情缘由,反复和双方沟通协调,解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重归于好。”蔡殿国告诉记者。 像蔡殿国这样的“金牌调解员”在港湾街道有20多名。他们都是德高望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党员,自愿组成调解员队伍,4人为一小组,从周一到周五轮流坐班,为社区调解家庭邻里、物业管理、海上用工、调地搬迁等方面的矛盾。由于他们在群众当中具有较高威信,并且十分了解基层情况,老百姓都愿意和他们打交道。因此,在处理邻里街坊矛盾时,可以将法规与情理相融合、调解说服与替群众做主相结合,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将矛盾及时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问”,实实在在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去年年初,街道成立了‘金牌调解室’,老百姓有了难事就来找我们,通过拉拉家常、聊聊天,有的问题当场就能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我们会及时向上级反映,尽可能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答复。现在,不仅周围社区的居民来找我们,其他镇街的老百姓也都来找我们解决问题,这让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同志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干劲十足!”蔡殿国自豪地告诉记者。 港湾街道是全市首个建立五老“金牌调解室”的镇街,其成功经验赢得百姓的一致赞誉,也激发了更多离退休老干部的参与热情。为此,市委老干部局组织230名离退休老干部志愿者,在全市成立了23处“金牌调解室”。每个“金牌调解室”由6至10名调解员组成,调解员由工作经验丰富、专业素质较高、敬业精神较强的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教授、老专家、老模范等“五老”志愿者组成。他们通过拉呱、定期回访等贴近群众的方式,帮助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社会管理、务工待遇、调地搬迁等方面的矛盾,用法治思维和人民调解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调解室建立了包括现场调处、集中会诊、预约调处、引导陪同、信息报告等完善的工作机制,确保调解工作收到实效。 截至目前,全市23处“金牌调解室”共参与调和化解辖区村庄拆迁、土地流转、民事纠纷、文明城市创建等方面的矛盾300多起,在促进社会和谐的同时,也实现了“矛盾化解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当地,隐患消除在萌芽”的目标。 晓之以理 做好维稳信息员 在做好“矛盾调解员”的同时,老干部们还发挥与群众接触多的优势,积极听取、收集群众诉求、意见与建议,当好“维稳信息员”,成为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联系纽带,为各级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群众解决困难建言出力。 今年3月,市区杏林西区某单元楼自来水管道老化腐蚀,导致40户居民家中用水不便,影响正常生活。不少居民到南城区“金牌调解室”反映情况,希望调解员们能够帮助解决。在详细了解情况后,调解员们自动分组,一组与物业公司、水务集团等单位协商达成解决方案,一组将解决方案与居民进行商讨,确保每户居民都能接受方案,最终以最快的速度更换了自来水管道,及时解决了住户吃水问题。广大居民对老干部们的工作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金牌调解室”成立以来,像这样充当居民与部门间“协调人”角色、切实为群众解决生活难题的例子不胜枚举。 港西镇泊子周家村村民周洪荣,因为多年照顾生病的烈属丈母娘,没有外出工作。如今年事已高,身边无亲人也无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难,希望可以从照顾烈属方面获得一定经济补助。了解这一情况后,港西镇老干办“金牌调解室”的调解员们立即行动起来,多次到周洪荣家中了解情况,并联系民政部门,沟通了解相关政策。得知没有相关补助政策后,调解员一边向周洪荣详细解释说明,争取他的理解,一边与村委协调,希望可以给予周洪荣一定照顾。老干部们的努力,让周洪荣心生感激。他激动地说:“当时只是有这个想法,没想到调解员们多次为我的事情奔走,和民政部门沟通了好多次,现在他们有时候也会来我家,问问我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我真的十分感动!” “邻里间、家庭间的矛盾,我们多去沟通几次,将心比心大家都能相互理解,最终圆满解决。但老百姓与部门、单位间的矛盾解决起来要有理有据,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往往既要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办法,也要从部门单位的角度思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港西镇老干办“金牌调解室”副组长龙萼告诉记者。 针对这一实际,“金牌调解室”采取人员划片分区的方式,通过进村入户、走街串巷、座谈等形式,及时掌握本镇街矛盾纠纷情况,尤其是群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以及群众对镇村管理、村级事务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并将相关信息及时整理归档上报,开会讨论找寻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最快速度给老百姓答复,有效避免了矛盾激化。 目前,各“金牌调解室”共收集整理涉及畜禽类养殖污染、违法建设、红白喜事操办等信息9类、521条,被当地政府采用279条,为当地政府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作出了积极贡献。 导之以行 做好政策宣传员 港西镇某村村民王丽(化名)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在自家门市房后乱搭乱建了一间平房,被城管部门依法拆除。由于不懂相关法律规定,王丽觉得很委屈,四处告状、多次拨打市长热线,甚至出现了非访的迹象。港西镇老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上门做她的思想工作。 “我之前从事的就是司法工作,所以我和几位老干部从法律的角度给她摆事实、讲道理,告诉她没经过相关部门审批的建筑属于乱搭乱建,本身就违法,拆除是应该的。别再拿着自己的错事当理说,既耽误了时间又生气影响健康,还耽误了自己的生意,得不偿失。后来,王丽听了我们的意见,气消了,安心做生意,日子也越过越好,现在时不时还来我们这里坐坐聊会儿天,感谢我们当时的劝说。”港西镇“金牌调解室”调解员董成义告诉记者。 其实,老百姓因法律知识淡薄引起矛盾纠纷的事情不在少数,调解员们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业务优势,当起义务“法制宣传员”。 “节假日期间,我们会组织社区居民共同学习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也会针对居民有疑问的政策性问题找专人进行解释,让每位居民都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南城区老干办“金牌调解室”主任彭晋堂告诉记者。 为了让更多的市民懂法守法,全市各“金牌调解室”的调解员们结合全市普法工作要点,相继组织开展了“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医保、养老、维权等方面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引导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对群众反映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引导基层群众依法办事。目前,各“金牌调解室”共开展法制讲座32场,发放普法宣传材料2000多份,受益群众上万人次。 随着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调解员们纷纷行动起来,在镇街、社区开展创城宣传活动,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创建文明城市当中。有的调解员与社区志愿者、工作人员一起,利用节假日到社区发放创城宣传单和手册,借助宣传栏、公示栏、横幅等形式让大家熟知创城、了解创城;有的调解员则深入沿街商户,向他们宣传解释拆违拆临、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相关政策规定,并入户摸排了解居民的实际情况,想百姓之所想,解百姓之所困;还有的调解员与镇街联合,到辖区中小学校开展“礼让斑马线”等文明交通志愿活动,和孩子们走上街头,引导行人和非机动车遵守交通规则,并向过往路人发放宣传册,增强文明出行意识,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种下文明的种子。 “我们在做好调解工作的同时,也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为我市的各项事业加油助力,让社会更和谐,让城市更美好,让百姓的生活更幸福,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彭晋堂表示。 市委老干部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后,他们将继续依托“金牌调解室”这一载体,组织引导离退休老干部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更好地践行“展示阳光心态、体验美好生活、畅谈发展变化”这一宗旨,为和谐社会建设、文明城市创建贡献更多力量。(荣成市新闻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