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ICU、CT室、检验科等科室专家正在会诊。
医院里科室林立,病人来了不知要先看哪个科;若病情复杂,有时一个科解决不了,还要再换另一个科。于是,挂一次号就能见到多科专家、解决所有问题,成了很多病人的期望。现在,一种新的诊疗模式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多学科联合诊疗制度(英文简称MDT)。 前不久,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收治了一例重症感染患者,为了明确肺部病变性质,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呼吸内科想组织专家会诊。他们立即将患者情况上报至医院医务科。医务科根据患者病情,迅速组织内科ICU、CT室、检验科等相关科室主任赶到呼吸内科进行会诊。各学科专家从各自专业角度对疾病进行分析,对患者的病情发展及下阶段治疗等提出不同意见。会后,患者所在的治疗科室及时将会诊结果通报家属,并向其解释治疗方案。家属表示同意,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救治患者。经治疗,患者随后脱离危险,病情趋于稳定。 “会诊可以解决几个问题:一是确诊病情,二是确定下一步的诊疗方案。为了让医生们高效完成诊断,会安排患者提前完成必要的若干医学检查。如果患者病情极为复杂,目前做过的辅助检查无法支撑起对病情的判断,专家们会告诉患者需要补充哪些检查,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讨论。”该院医务科主任连俊杰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已经组织专家团队在全院临床推行多学科会诊。血液肿瘤一病区、血液肿瘤二病区等学科针对疑难重症病例开展MDT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有效提升了医院接诊疑难重症患者的水平。” 据了解,多学科会诊制度可以依托医院先进人才和技术优势,整合各学科专家,对临床疑难重症病例展开讨论,及时作出正确诊断,制订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不断提高临床疑难重症患者的治愈率,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就医负担。这对医院学科之间的业务交流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带动了全院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 除了开展多学科诊疗,市人民医院还利用远程病理会诊平台,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诊断中心进行病理切片会诊,竭尽所能帮助患者得到更精准、更先进的治疗。目前,医院已通过这种方式成功确诊一例胃淋巴瘤患者,这是我市首例国际病理会诊病例。 今年85岁的原某因胃部不适到市人民医院就诊,进行胃镜检查。医生诊断:胃窦后壁见直径1.0厘米类圆形,表浅溃疡,需取活检行病理检查。经病理诊断:胃粘膜重度慢性炎,见不成熟淋巴细胞浸润,疑为恶性淋巴瘤,建议做免疫组化或会诊。次日,与家属沟通后,病理科将患者病理切片扫描成数字切片,上传至远程病理会诊平台,发送至北医三院请消化系统专家会诊,结果为:倾向重度慢性胃炎伴淋巴滤泡增生。专家建议,进行抗感染治疗后复查。经过半个月的治疗,患者再次到医院复查,胃镜取活检后,病理切片图像结构与上次几近相同。 但患者家属为求最准确的诊断想进行远程会诊,医院病理科与国内、国际多家医院进行沟通,最终确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诊断中心参与远程会诊。医院将病理切片扫描发送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诊断中心,按照国外专家会诊意见,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查,并将结果反馈到该病理诊断中心。待病理报告传回后,市人民医院综合诊断报告并根据患者需求,为患者制订了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远程会诊是利用电子邮件、网站、信件、电话、传真、卫星等现代化通讯方式,为患者完成病历分析、病情诊断,进一步确定治疗方案。患者可以不出门就享受专业医院的专家会诊,省下大量的医疗费用和时间成本。”连俊杰说道。 多学科会诊消除了医疗知识的隔阂,远程会诊促使医生进一步掌握自己领域的更新进展,这两种模式的运行都为病人提供了最精准、有效的帮助。参与多次会诊的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毕见涛说:“这不仅仅是让患者受益,参与多学科联合会诊的医生也在学术上受益匪浅。”(荣成市新闻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