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云庵社区
▲牧云庵居民在作画
▲牧云庵居民画作
一 在艺术家眼里,乡村的宁静古朴有着诗一般的美丽。那里的青山绿水、白墙青瓦、幽深庭院都容易成为他们寄托情感的载体。但是,对身处其中的居民来说,乡村只是一种客观存在,是能为他们提供一定生活资料的场所。很多时候,他们和周围的环境一样,是艺术家欣赏的客体。 有没有这样一座村庄,其中的居民既过着世俗的日子,又能以艺术的眼光观察环境、观照生活,并时常以水墨丹青来表现随处可见的美丽? 有的,这就是港湾街道牧云庵社区。 5月,“千里海疆巡礼”采访组走进牧云庵社区——一座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村庄。社区位于石岛湾两公里处,现在居民379户、921人。 201省道从牧云庵社区中央穿过,一座3孔120米长的主桥架在牧云河上,两边以石栏护住,桥下是牧云河公园。牧云庵社区东有猫头山,西有五龙山。五龙山有九龙池传奇和老庙遗址,山下保留着明代靖海卫军事管区分界线旧址。 时令已是初夏,田野里、大道边鲜花盛开,碧草丰茂。上午10时左右下了会儿小雨,一些雨点落到地上,一些则被风吹散、推拢,成为云。再看,远山近水有浓有淡,亦虚亦实。 在这里,我们深切感受到,大自然就是一位神奇的画师,他一会儿以丹青著彩,一会儿以水墨写意。古人讲“外师造化”,难道,大自然就这样启示着人们? 牧云庵是一个很特别的名字。据《宋代谱考》,“牧云庵”建村时(1678年)因为此处有一庵堂,被称为“姑子庵”;到了1735年,又根据村北有牧牛场,更名为“牧云庵”。 这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但是我更愿意对“牧云庵”进行另外一种解释:明净的天空浮动着一团团蓬松的白云,在最高的山峰上,一位老者手执长鞭,把云从这片天空赶到那片天空,就像牧人把羊群从这个山坡赶到那个山坡一样。于是,整片天空,白云铺排相接,飘荡不定。 似乎只有这种解释,才对得起牧云庵社区的绝美风景,才能理解这里的人为什么会有种超越凡俗的追求。 二 牧云庵社区是有名的画村,这里的居民身兼农民和画家双重角色。 牧云庵社区依山而建,房屋参差错落,没有哪一条街巷能一眼望到头。这种不规则的布局倒是非常适合牧云庵社区:壁画是该村的一大风景,你沿着一条街道前行,时不时会有一幢房屋,不,一幅壁画,出现在你的前方,给你以惊喜。整个村庄就像一座巧妙安排的美术展览馆,画廊幽深曲折,吸引你不断前行观赏。牧云庵最大的一幅壁画,是社区幼儿园南墙的作品,该画长约7米、宽约2米,老远就能看到。 牧云庵社区文化底蕴丰厚,清末民初就流行剪纸,后来又有人练习书法、绘画,但都体现为个体行为,尚未形成气候。上世纪七十年代,港湾街道大鱼岛村秀美的渔村风光吸引了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前来写生,给当地人以很大影响。那些摇过橹、结过鱼网的手,开始与“笔墨”打交道:所谓“笔”,即木棍;所谓“墨”,即电池中的炭芯。他们先是在地上画,后来逐渐画在了墙上、纸上。画好了,就请人欣赏、评点,不少居民办起了家庭美展。 提起牧云庵社区的绘画,就要提到该社区“宋氏三兄弟”。“宋氏三兄弟”是指牧云庵社区的宋仁贤、宋仁梁、宋仁壮三位兄弟。他们各有成就,都对牧云庵社区“画村”形象的树立起了重要作用。 宋仁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山东第二届美术家协会分会理事、山东画院及烟台画院高级画师。宋仁贤自幼酷爱绘画,通过临摹连环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1975年至1980年,作品连续参加全国美术展览,有4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宋仁梁,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以古代人物为主,兼攻山水花鸟画,作品《海上试验田》参加1974年全国美术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1975年以来,共有200余件作品参加省级美术展览。现在人们看到的牧云庵社区壁画,有不少出自其手。 宋仁壮,原石岛文化馆馆长,曾任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威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长期从事书画教育工作。作品先后参加“中国·齐鲁风情国际书画交流展”等展览。曾荣获省“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山东省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优秀工作者”称号。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牧云庵社区居委会办公大楼里设有供人们常年参观的美术展览厅,展出的作品达100多件,包括意境深邃的国画、喜庆吉利的年画、色彩浑厚的油画、情节感人的连环画、乡土气息浓郁的剪纸等。这些作品全部出自社区几十位渔家儿女之手。据公开资料记载,截至目前,牧云庵社区有30多人考上专业美术院校,创作美术作品4000多件。其中,有6人的84幅作品参加了各级美展,有20件展品获奖,有2人的5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有4人的18幅年画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牧云庵,不愧 “画村”的美誉。 三 “我们村考上美术学院的青年不少,却没有谁毕业后以绘画为职业,连从事工艺美术的都没有,他们都干别的去了。” 牧云庵社区党支部书记宋红阳向我们介绍,神情有点黯然。 似乎,牧云庵社区已远离了绘画,“画村”于他们来说只是过去留下的美好称呼而已。上世纪70年代,农村经济尚不富裕,村民白天劳动,晚上绘画,累并快乐着;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他们反而丧失了这种高雅的精神追求,这是为何?难道,对他们来说,绘画只是为了弥补物质生活的不足? 记者的这一想法很快被接下来见到的场景所否定。 在一间教室里,牧云庵社区十几位妇女正跟一位老师学习刀画——以刀代笔作画。指导老师是从外地请来的,她说,牧云庵社区的居民心有灵犀,稍加点拨就能创作出优秀作品,似乎都是天生的画家。 记者观看了一位居民学员的绘画过程:她把蓝色油料抹在画布上方,用海绵拍打数下,整幅画面就有了浓淡区别:浓处是蓝天,淡处为白云。接下来,她用类似方法在下面画水、画土地。看画面有点单调,又用笔在右下角添加一幢小屋。她画了小屋的大体结构,在它的顶部抹了点颜料,用冰箱除霜用的塑料铲——所谓的“刀”,往下刮一次,于是房檐就有了。她完善了部分细节后,一幅融水墨、油画意味于一体的山水画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整个过程仅有二十几分钟。她说,自己所画的,是牧云庵的日常风景。她长期生活在这里,心中有图,画起来得心应手。 在牧云庵社区,绘画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创作时,每个人的神情都很专注,一副忘我的样子。她们虽不想把绘画作为毕生事业来追求,却在享受着艺术创作的过程,这同样是一份珍贵的艺术情怀。 现在的牧云庵社区,正在港湾街道的帮助下,依托该村如画的风景和绘画的传统,发展休闲文化产业,打造渔家风情旅游度假村。 村里的老屋青瓦石墙、古朴端庄,他们将把这些老屋改造成各种创作室,配套服务设施,吸引画家前来写生或举办美展。同时,对接泰山画院、山东美院、哈理工学院等8家高等院校,为其提供学生写生培训场所。 2016年,他们成立了“石岛农民书画家协会”和“石岛牧云庵书画院”。今后,他们将以此为基础,打造写生基地、渔乡画村记忆馆、书画摄影创作区、文房四宝一条街等特色功能板块,设立杨柳青版画、年画创作车间,并建立书画写生的长效机制,开展线上线下书画作品营销,将“画村”经济做大做强。 “画村”牧云庵,正以大地为纸,画一幅线条清晰而色彩绚丽的图画。(荣成市新闻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