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左一)与银龄帮帮团成员一起参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 这是一个“大家庭”,位于崖头街道老城区,东邻建业街,南接成山大道,西至崖头河,北以青山西路为界,这里便是崖头街道河东社区。在社区的2813户居民中,有着12支由居民组建的公益队伍, 参与人员600多人,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多次。 “住进社区来,都是一家人。有了这些公益团队,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啥事都能商量着办好。”说这话的是李静,河东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今年48岁的李静气质文静,行事却雷厉风行,社区工作复杂琐碎,李静就是凭着这种刚柔并济的脾性,解决了很多社区管理难题。在从事社区工作的4个年头里,她创新性地探索出社区工作从“管理”到“治理”的路径,让居民们切身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以文化构建新型邻里关系 李静与居民闫大爷可谓“不打不相识”。闫大爷喜好种个园收个菜,但他却把“小园”开在了楼下花坛里,而且屡劝不改。李静多次和工作人员去做工作,说毁绿种菜实在不应该,不能随意占用公共区域。而闫大爷看着长势正好的小菜,怎么都不舍得清理。见再三劝说无果,李静动手拔掉了闫大爷种在花坛里的蔬菜。闫大爷从此心里就系了个“疙瘩”,看见李静都没什么好脸色。 后来,闫大爷不种菜,改打门球了,并创办了门球协会。李静对此大力支持,只要门球协会有比赛,她都会和社区工作人员去现场帮忙,这份大方让闫大爷打心里服气。慢慢地,两人逐渐成了朋友。在与闫大爷的交流中,结合之前在社区管理相关书籍中看过的 “文化养老”理念,李静脑海中萌生了丰富社区老年人文化生活的主张。参照本地和外地社区的成功做法,她组建了乒乓球、舞蹈、合唱等12支文体队伍,并在社区提供专门的活动场地,让闲散在家的老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属”。 挥毫泼墨、赛场击球、组织晚会……河东社区活动室里,左邻右舍、前楼后楼的居民们欢聚一堂,发挥特长、一展才艺。文化,成了河东社区构筑新型邻里关系的“黏合剂”,来自各行各业的居民们不但“住下来”,更“乐起来”。随着文体活动的开展,居民间出现什么矛盾,李静都会和文体队伍的负责人一起去调解,大大降低了社区工作的难度。社区工作人员于晓红说:“李书记干工作很有想法,她总能找到化繁为简的办法,跟着李书记工作,效率特别高。” 以公益促社区共建共享 去年重阳节,一支特殊的“旅游团”引起了广泛注意。这便是河东社区的“银龄帮帮团”。60多位高龄老人和50多位低龄老人结对携手,一起到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樱花湖体育公园、海洋食品展览中心等地参观,温暖的夕阳情活动让老人们感受到温馨的社区情,提升了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信心。这个“银龄帮帮团”正是由李静倡议创立的。 河东社区居民老龄化严重。50岁以上的占38%,70岁以上的占14.5%。社区里很多高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低龄老人可以加入文体队伍,如何服务好那些腿脚不便的高龄老人?几经调研,李静与社区工作人员倡导创立了“银龄帮帮团”公益服务队,致力于服务高龄老人。由社区楼长带头,一些低龄老人也自发与高龄老人结对帮扶,为高龄老人做一些代交水电费、代买生活日用品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并经常到他们家去串门,让高龄老人感受到浓浓的社区温暖。“老了老了,还能交到几个好朋友!多亏了住在这个社区!”86岁高龄的社区居民李秀英感慨道。 在李静的大力倡导下,河东社区越来越多的退休人员参加了文体队伍和公益服务队,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在社区党建、为民服务、文化教育、环境整治、民事调解和未成年教育工作中发挥余热。 “开始进来是生人,常来常往是熟人,排忧解难是亲人,结对变成一家人。”这句话说出了河东社区居民们的心声。李静把社区居民当亲人,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换来了群众的认可、社区的文明和谐。“宣誓入党的时候,我从没有说要挣多少钱,想当多大的官,脑子里就只有一个概念,那就是为群众服务,因为喜欢这份工作、热爱这个社区,看着这个社区越来越团结,居民越来越幸福,这比什么都值得。”李静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