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少年子弟江湖老,一夜风雨百年书。江湖,什么是江湖?金庸在《笑傲江湖》中解释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会有江湖,人就是江湖。” 有江湖就会有侠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 现在是法治社会,依靠个体行侠仗义解决矛盾已显过时,但胸怀天下、舍己为人的侠义精神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侠义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舍的情结,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荣成是有名的将军市,荣成人崇德尚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侠义精神的体现。目前,我们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更应承继侠义精神,乐于助人、诚实守信,以精神良知和道德自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初夏时节,“千里海疆巡礼”采访组走进城西街道棘子埠村,探寻棘子埠村的“侠义”风。
棘子埠村位于荣成市与文登区交界处,是城西街道第二大村落。 穿越荣成市棘子埠村的大街小巷,从旧居的旧瓦老砖上,你能读出它星转斗移的沧桑;从剥落的壁画、标语中,你能品味出它文化传承的信息;从那些人人耳熟能详的习武故事里,你能体味出村子的特色。 “老三善人” 至今,人们提起棘子埠,仍然会将它与“武村”联系在一起。让棘子埠村远近闻名的正是该村的习武之风。 清朝乾隆年间,村里悄然兴起了习武之风,且名声很快传至方圆百里外。一村竟有七座拳房,常年习武的达30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70%。荣成人戏称,“棘子埠的驴都会‘四门斗儿’”“棘子埠三岁的娃也会翻跟斗”。 在棘子埠村,长期流传着“老三善人”的传说。据棘子埠村人说,清朝初期,棘子埠村张继嗣因武术高超,在家排行老三,且为人处世善举多多,被称为“老三善人”,而棘子埠村的习武之风也始于“老三善人”。 “老三善人”是否真有其人?他的武功由何人传授?这不仅是采访组的疑问,也曾是困扰棘子埠村达百年之久的谜团。 棘子埠村现有人口280户680多人,以张姓占大多数。据考证,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张氏仲良、文秀、重富、重贵兄弟四人由今崖头街道崖头村迁至城西街道西部定居成村,因此处三面环山、南有沙河、河北岸土埠上多生棘子树,故定村名“棘子埠”。 棘子埠村张姓辈分表为“锡福启华宗,从忠永寿同,存怀思纪述,积庆孝承明”,与荣成北部张氏一脉相承。 自2006年起,棘子埠村开始搜集资料,编写村志。他们从20个张姓家族中筛选出6个有关记载“老三善人”的资料,进行分析核对。在这个记有“老三善人”家族的谱书中,以该村“南胡同”一支家谱记载最为完整。 在棘子埠村村委会,曾担任该村生产队队长、党支部副书记兼民兵连长的张启德拿出一本《棘子埠村志》。翻开其中的《史料篇》,我们发现,在“南胡同”家谱户主栏中,所记载的户主名单从第一代仲户直至第18代张超,全部有直系血统关系,继嗣为第7代。 张启德说:“‘老三善人’属于该村张姓‘南胡同’这一支,其他张氏五支也都与‘老三善人’有着旁系血缘关系。可以肯定,‘老三善人’是实有其人的。” 张继嗣从武源自儿时的一次经历。 当年张继嗣也就十三四岁的年龄。8月的一天,他与本村几个伙伴到村南的沙河洗澡,邻村四五个同龄人也来凑热闹,不一会儿他们吵了起来。忽然,邻村的一个高个子少年跑上岸来,抱起继嗣的衣裤就跑。继嗣只得光着身子回家。 继嗣的母亲得知此事,就去找拿继嗣衣服的孩子家长理论,没想到他们却“倒打一耙”,扔出了衣裤,还数落了继嗣娘一番。继嗣娘还想说什么,突然一条大黑狗窜了出来,把她的双腿抓咬得皮开肉绽。她无奈含泪回家。邻居们都为此鸣不平,劝有一身武艺的张彰——也就是继嗣的父亲去摆平此事。张彰劝道:“冤冤相报何时了,我看这事还是算了吧!”众邻居无言。事后,张彰对继嗣娘道:“我打算让继嗣练武,以免他日后受人欺辱。”继嗣娘点了点头。 在父亲的精心传授和严格要求下,继嗣进步很快。张彰高兴之余,决定为他请一位更高明的武师。半月后,一位河北沧州徐姓武师来到棘子埠村。张彰将他延入家中,倾心交谈。年逾40的徐武师以卖艺为生,漂泊不定。张彰敬其技艺高超、武德淳厚,便请其担任继嗣师父,并说:“咱们同吃同住,将来我定要我儿为您养老送终,并在您百年之后为您树碑,永记恩德。”徐武师感动之余,当场答应。 从此以后,继嗣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技艺突飞猛进。8年过后,继嗣已成为当地很有名气的武师。练武棍,人们只见棍子漫天飞舞,却看不清其脸面;耍钢鞭,5米之内人们不敢靠近;打弹弓,能将丈把开外的10枚铜子依次击落。6尺高的梅花桩,他弹跳腾挪如履平地。 继嗣后来到南京、山西、东北等地遍访武友、除暴安良,他的武功武德扬名文荣威。在他的带动下,棘子埠村习武之风渐炽。村里开设了7个拳脚房(场),人们相互切磋技艺、比试高低,张继嗣带出的徒弟达40多人,传了7代,约有500多人学了他的武术,涌现了张福亭、张洪珠等一批武术高手。棘子埠村后生张德芝还将武术传至青海等地。
侠之大者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20世纪初,神州多难,民生于水火之中,国存于危亡之时,荣成有志之士,高举义旗,杀敌报国。棘子埠村位于荣文交界,毗邻红色地带,有着侠义基因的村民积极参加革命,涌现了数家爷孙4代参军、父子参军和父女参军的感人事例。 张启秀是棘子埠村的一名烈士。1940年7月,年仅16岁的张启秀与同村张福元一起秘密参加八路军。高小毕业的张启秀起初被安排当部队卫生员,他干了不到半年,认为当卫生员不能亲自上战场杀鬼子,又申请加入荣成独立营,获批准。 1941年,已成为荣成独立营战士的张启秀在一次战斗中负伤,被转移到地方养伤。在这半年时间里,他一边养伤一边教学,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伤愈后,他立即归队。由于作战勇敢,年仅19岁的他被提升为连指导员。 1942年8月8日,烟台日军出动800余人,对牟平小寨村周边地区进行大扫荡,张启秀根据上级指示率全连战士埋伏在小寨村南山口密林处,伺机袭击日军。由于特务告密,日军发现了张启秀的行踪,于是集中兵力包围了南山口密林。张启秀和战士们奋勇杀敌,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突然,一颗子弹击中了张启秀的右臂。他左手拄着一挺机枪站了起来,注视着大家说:“同志们,你们赶紧突围,我来掩护!” 说完,他一阵扫射杀出一条血路,十几个战士也紧跟着冲出了战壕。张启秀最终还是倒下了。日本鬼子撤退后,当地群众来到战士们牺牲的地方,找到了烈士们的遗体,含着泪水将他们安葬在小寨村一宽阔地带。1943年春天,张启秀的父亲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将张启秀的遗体领回棘子埠村安葬。 曾当选为党的十二大代表的原武汉军区副参谋长张福钰,也是棘子埠村人。 1939年冬,张福钰亲朋惨遭日军杀戮,他被迫流落街头。1940年7月,张福钰毅然参加了八路军,并于翌年11月光荣入党。他先后参加了解放昆嵛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消灭丁綍庭、匡玉州、秦毓堂反投降斗争和牙山大会战等。1942年冬,张福钰随部队采取夜间分路突围的方法,成功冲出日军的“铁壁合围”大扫荡,救出成百上千的人民群众,被授予团“模范共产党员”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张福钰随部队渡海去东北开辟新区,屡立战功。他先后参加了南满保卫战、三保本溪、攻克鞍山、海城等战斗;参加了新开岭歼灭国民党千里驹25师的战役;参加了四保临江、三插敌后、梅河口战役,以及辽阳、鞍山战役。1948年秋,张福钰参加了辽沈战役的塔山阻击战,血战六昼夜,阻敌11个师不能前进一步,保证了锦州作战的胜利。张福钰还参加了平津战役、解放康庄、怀来、张家口等城市的战役战斗。1949年4月,张福钰随部队南下参加了衡宝战役、解放广西战役,以后进驻广东惠州和西江、东江、汕头地区剿匪,因工作出色屡受表彰。 解放后,张福钰先后2次进高等军事学院学习深造,毕业后先后担任团、师、军的军事、政治主要领导职务。1980年,张福钰率部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1983年5月,张福钰调任武汉军区副参谋长等职,直到1986年8月离职休养。离休后,张福钰还和军队离休老同志等共同创办了民办大学——武汉时代大学,该校后来被国家批准为“武汉时代职业学院”。 和平年代,棘子埠村的侠义精神有了新的含义。它不再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更多地体现为当仁不让的精神。 5月下旬,麦子开始发黄。棘子埠村大部分青壮年在外打工,但是,他们丝毫不必为将来麦子的收割担扰。2009年,该村成立了布谷鸟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作业实现了连片规模化农机作业,大大降低了作业成本和劳动强度,也解除了在外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启春说:“收割机开来后,看到有村民不在家,就会和他打一声招呼,直接帮助他把麦子收割完,送到他指定的地方。都是一个村的人,就该守望相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