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于5月25日开展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第二次下潜,这也是“蛟龙”号继5月23日在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进行今年首潜后的第二次下潜。 本次下潜主要任务是:采集水体、沉积物样品,采集铁锰结核结皮样品、岩石样品,观察可能的基岩露头大小与规模;视情况采集巨型底栖生物;开展近底观察、拍摄深渊海底高清视频和照片,使用多参数传感器进行环境参数测量等。下潜深度将为6300米,作业时长预计10小时以内。
5月23日,新华社记者搭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北坡完成深潜,这也是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的第一潜。
前往深海世界本身,便是一个充满新奇和时有惊喜的过程。
5月23日,“蛟龙”号完成下潜回收到“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上(从“蛟龙”号内向外拍摄)。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摄
就如坐在宇宙飞船里漫游太空,不时能看到流星划过一样,只要耐心贴着“蛟龙”号舷窗向外张望,在深海里下潜就能看到很多像流星一样划过的亮点。
下潜过程中,从两百多米到一千多米之间,“流星”划过的频率非常高,在四五百米处偶尔还能遇到“流星雨”。
5月23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带回的生物样品海参。郭松峤 摄(新华社发)
两千多米的深海也同样能够看到。
8时25分,“蛟龙”号行驶到2310米的时候,一个亮点划过;一分钟后,又一个亮点划过;过一分钟,再一个亮点划过。
8时30分,行驶到海底2516米的时候,又一个很亮的“流星”划过,5分钟内一共看到了4个。
在“蛟龙”号以每分钟30多米的速度下潜时,这些亮点划过的速度显得非常快。
5月23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带回的生物样品海星。郭松峤 摄(新华社发)
这些亮点和“流星”很大的可能是磷虾类浮游生物发出的光。也许是潜行的“蛟龙”号闯入了属于它们的世界,当它们见到“蛟龙”这个不速之客后,纷纷躲避而快速溜走就造成了“星光划过”的景象吧。
5月23日,下潜人员新华社记者刘诗平在马里亚纳海沟4802米处登记所获样品。唐嘉陵 摄(新华社发)
这些一闪即逝的光亮,丰富着“蛟龙”号前往深海世界的旅程。在周围一片黑暗和静寂的深海,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跃动。
5月23日,首位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归来的新闻记者刘诗平走出“蛟龙”号载人舱。郭松峤 摄(新华社发)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月23日在世界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北坡进行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第一潜。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搭乘“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潜,首探神秘“龙宫”。
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向阳红09”科考船22日抵达马里亚纳海沟作业区。下潜任务是:
该航段是“蛟龙”号自2013年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以来的最后一个航段,调查海域位于西北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和雅浦海沟深渊区,“蛟龙”号预计将进行10次深潜。
5月23日,首次下潜人员深潜归来的“洗礼”。胥维坤 摄(新华社发)
转自:“新华社”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