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姚洪波被评为全省十佳学雷锋标兵近日, 山东省委宣传部决定,命名表扬10个单位为全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10人为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荣成市荫子镇前荫子夼村党支部副书记、 村委会主任姚洪波被评为全省学雷锋标兵。
从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到村里为民办事的“姚主任”;从爱心车队的发起人,到农村志愿服务队的领头羊…… 姚洪波,把志愿服务旗帜从城市拉到田间地头,让志愿服务精神在农村开出花来。
姚洪波是荣成市荫子镇前荫子夼村委会主任,而在这之前,他在威海出租行业工作了12年。2003年创办了全省第一个经过正式注册的“威海市民间拥军协会”,十余年里他带领的志愿服务队共拿出了30多万元资金上高山进海岛走访和慰问了驻威40多个部队基层连队,不仅为他们送去了生活和学习 日用品,还有图书、文艺节目等,极大丰富了部队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增进了军民间的鱼水感情;2005年在出租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洪波爱心车队”,拥有包括荣成、乳山在内的爱心出租车58辆,经过全体队员不懈的努力,“洪波爱心车队”不仅成为了全市出租客运行业的第一品牌,还先后被省总工会和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
2009年,姚洪波回到家乡,当起了村委会主任。回乡工作后,他明白自己以前既无农村工作经验,对村情民意也不甚了解。于是他利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挨门挨户走访,了解村民期望。与此同时,他把从威海回村时别人赞助的一万元拿出来改造安装了十几盏路灯,并把走访时整理归纳的几条村民迫切需要和要求解决的问题列入议事日程,在当年春节前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将拖欠集体房屋租金和土地承包款达十余年之久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清理和解决,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建筑队产权不清问题也进行了彻底理顺,顺从了民意、凝聚了人心。2014年2月,他在村里建起了一支扎根农村、长于基层、服务群众的农村志愿服务组织。在他的感召下,志愿团队已发展志愿者128名,其中骨干成员50人,年龄最小的20多岁,最大的80多岁,累计志愿服务千余个小时。
每月逢六、逢十前荫子夼村的荫子大集上,人们总能看到飘扬的“荫子志愿服务队”红旗。旗子一竖,村民就知道是志愿者免费为老人理发、修理家电、量血压来了。 队里的志愿者都是荣成市荫子镇前荫子夼村的“能人”,他们自愿抛下自家的生意,关了店门来服务。苏洪云是村东头小苏理发店的理发师,是队伍中的老骨干,每逢大集,她都会来给村里老人理发,半天功夫能理10个人。若是按一人10元收费,她服务过700名群众,等于间接“捐”出了7000元。 “都是靠手艺吃饭的庄稼人,怎么就能放下挣钱的活计,高高兴兴地准时来参加志愿服务呢?”驻村第一书记韩圣岩第一次见识到志愿服务时这样感慨道。 “凭我的手艺为老人们做点事,我付出,我开心!”苏洪云说,其实在参加志愿服务之前,她就经常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上门理发。加入荫子志愿服务队这个大家庭后,她觉得更有价值,更有归属感,也更有动力。
将淳朴民风引导激发为志愿服务行动 为什么要在村里建这支志愿服务队?在姚洪波心里,这是他长久以来的心愿:“城里人能享受到志愿服务带来的便利,农村人什么时候也能体会到这种幸福呢?” 荣成市荫子镇前荫子夼村被称为长寿村,全村有1058人,超过80岁的有87人。然而近年来,许多年轻人走出村子,留在村里的多是老年人孤独蹒跚的身影。
“谁来关爱他们?让他们过得更幸福?”回到老家后,天生热心肠的姚洪波就急着想为村里老人做点事。因为他知道,志愿服务的核心内涵就是帮扶弱势群体,从农村的现状来看,显然这些老人更需要志愿者的帮助和关爱,农村急需志愿服务落地。 志愿服务不能单靠一个人。“很多人心有余力也足,只是苦于找不到志愿服务的途径和平台,建一支队伍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姚洪波在多年的志愿服务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于是,在2014年年初,姚洪波向全村发出了成立志愿服务队的倡议。同年2月16日,荣成市荫子镇前荫子夼社区志愿服务队举行了挂牌仪式。
不过,姚洪波还记得,挂牌当天,来看热闹的村民很多,真正报名参加的却很少。“很多村民不懂啥叫志愿服务,也有不少人心存疑虑,说我在作秀,往自己脸上贴金,搞‘面子工程’。”姚洪波说,顶着压力,拉起队伍后,没有活动经费,他自掏腰包近万元;没有队员,他先动员村“两委”干部和党员参加。
带着村里的志愿者,姚洪波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志愿服务的内涵,也感染着村里的好心人: ——村里堆积多年的垃圾腐化成烂泥、污水,气味刺鼻,他带领志愿者在寒风中一点点清理,搬走了村里近200吨的“垃圾山”; ——眼看地里庄稼“喊渴”,他带着志愿者在村周边修整了4个大方塘,接雨蓄水,保障村民灌溉用水; ——村里老人无人陪伴,志愿者们定期上门帮老人收拾屋子、拉拉家常、查体、理发,让老人们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空巢老人因生病、年老体弱等行动不便,姚洪波和志愿者们多方联系,用出租车上“爱心不找零”活动募集的善款,买来28台轮椅,送到老人们手中; ——当姚洪波从媒体上得知了石岛的残疾人乔聚士身残志坚,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以诗歌、小说等形式热情讴歌社会的感人事迹,他先后多次带领志愿者前去慰问,还出资为乔聚士安装了宽带,以方便他从事创作……
就这样,点点滴滴小事,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慢慢地,村里悄然掀起了“你帮我我帮他”爱心传递活动,志愿服务队伍越“长”越大,村风民风明显好转。 “村民们淳朴、善良,关键是看如何去激发、引导这股热情。”姚洪波说,“志愿服务”可能听起来新鲜,其实就是带着大伙把劲儿往一处使,而他就是用一件件实事给大家讲明白这个理儿,让志愿服务精神洒进田间地头。 在一次台风过后,姚洪波得知一户村民因大雨冲塌了一间房屋的屋顶,立马带着瓦工志愿者们上门帮忙修补房屋,分文不收。 在荣成市荫子镇前荫子夼村,“一家有难四邻相帮”的淳朴民风,在志愿精神激发下有了新的内涵。
志愿服务在荣成各村遍地开花 “我志愿加入前荫子夼社区志愿服务队。帮助他人,完善自我。责任始于心,奉献源于爱……”在村里的党员活动室里,每一个加入志愿服务队的人都要站在队旗下,庄严地宣读入队誓言。 当天活动一结束,姚洪波赶紧在爱心记录本上填好当天的活动内容,从志愿服务时间、人员、活动内容到使用经费,一一列清。 这样的记录台账,一次一记,一年一本。“志愿服务要做就要做到高标准,这也是对志愿者的尊重。”姚洪波说。
在荣成市荫子镇前荫子夼社区志愿服务队成立之初,姚洪波就已经开始做一些制度化的尝试。依据当初在威海市组建洪波爱心车队的经验,姚洪波编写了前荫子夼社区志愿服务队章程、志愿服务队管理制度等文件,制作了志愿服务队入队申请表,对每次活动和经费支出做详细记录,以保证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长效化发展。 考虑到志愿者都是本村人,姚洪波将队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作为诚信示范户评选、善行义举四德榜上榜人物评选的重要依据。 “志愿服务讲究心甘情愿,但也离不开制度的护航。全凭一番爱心,没有组织、没有规矩、没有培训、没有激励,志愿服务是走不远的。”姚洪波说。
艳红的志愿服务大旗不仅出现在前荫子夼大集上,还频频立在了周围的村里。近年来,荣成市荫子镇以前荫子夼为基点,发动十个社区的基层爱心力量,将姚洪波的爱心行动复制推广,让更多的农村老百姓感受到志愿服务的便利。 看到邻村刚起步的志愿服务遇到困难,姚洪波不藏私、不袖手旁观,而是主动向其他几个社区伸出“橄榄枝”,联合开展主题志愿服务活动。逢邻村大集,几支服务队一齐出动,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志愿服务。 几年的工作下来,姚洪波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不仅仅是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还为社会上许许多多有爱心的人士搭建一个体现自身价值、奉献爱心的平台,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到这个充满爱心的队伍中来,同时形成的那种“积德行善、做好人、做好事,我奉献我快乐”的浓厚氛围以及凝聚起来的人心,对农村工作的开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转自:文明荣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