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扶贫路上闪光——记荫子镇顶子后村大学生村官姜冬阳信息来源:荣成市融媒体中心
青春,是一种闪耀的精神,扎根在心底;大学生村官,有一颗颗无悔的心,奉献在农村。经历丰富了青春的模样,青春点亮了山村的底色。姜冬阳,一名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用满腔的热情诠释青春的力量,用扎实的行动践行扶贫使命,他的汗水深深地印在了荫子镇顶子后村这片热土中。 杨柳依依的5月,繁花盛开,记者随姜冬阳一起走进他服务了两年的顶子后村。在村口,他遇到了正在路边打扫卫生的保洁大姨姚广丽,两个人便熟络地聊了起来。 “这个小姜,真不糙!见了谁都乐呵呵,还给俺找了份好工作!”已经脱贫的姚广丽一见到姜冬阳,就拉着他的手直拉呱。 姜冬阳刚来顶子后村时,村里卫生环境不是很好,由于村里的保洁员年纪太大,收拾不动卫生,每次评比都在镇上排末尾。姜冬阳想起了贫困户姚广丽,她50多岁年纪,是个爱干净的人,干保洁最合适。不怕得罪人的姜冬阳,去和之前的保洁员讲道理,没想到还真说服人家“让贤”了。2018年,姚广丽在家门口接任了这份“好工作”,一年下来也有8000元的收入。从那以后,她每天都把村子打扫得一干二净。 今年年初,姜冬阳从镇上捧回两个亮闪闪的牌子——“优秀基层党组织”“环境整治先进村”。姜冬阳把这俩牌子摆在村支部最显眼的位置,把自己的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证书藏了起来。 想起两年前刚来顶子后村时的场景,姜冬阳仍记忆犹新。2017年夏天,姜冬阳头顶烈日来到顶子后村,看到破旧的村落、杂乱的村委和艰苦的办公环境,心里五味杂陈。他没去村委,而是边走边打听,去自己分包的10个贫困户家里“串门”。
姜冬阳在劳动。 “大姨,大叔,我是新来的村官小姜!”“你来弄么?我们还得干活,我们村书记挺好的。” 拿着个小本写写画画,姜冬阳来回“尬聊”了3天,才把这10家贫困户走了一遍。在与村干部沟通的过程中,姜冬阳了解到,虽然当时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两年多,但对于顶子后村这样一个既不守山又不靠海、没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内陆村而言,依托前两年的产业扶贫项目收益,村集体收入尚不足2万元,距离达到“脱贫摘帽”的退出标准3万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顶子后村没能成为市里第一批达标退出贫困村的村子。 起初,姜冬阳经过多方调研,提出了不少新点子,也制定了不少发展规划。像白霜地瓜干加工厂、农副产品自媒体销售平台、手工活分工到户等等,但都因为资金匮乏、劳动力短缺或其他外部条件的限制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搁置。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让姜冬阳感受到了压力,但令姜冬阳感到欣慰的是,村民温厚质朴、村支书和蔼热情,村里还有一位充满干劲的“第一书记”,他在心里暗自想着:既来之则安之,我一定干出一番事业。 姜冬阳开始琢磨,面对一个资源匮乏、老龄化如此严重的空壳村,如何发展产业扶贫项目才能卓有成效? 经过多方实地考察对比,最终,姜冬阳与村“两委”为顶子后村敲定了光伏扶贫与投资返利相结合“零劳动力投入”的产业发展路子。他们拿出32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在海臻一品有限公司屋顶建设了41.2KWP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加上国家补贴,项目年收益可达5万元左右。同时,又将10万元投资到果宝悦缘,这是一个现代苹果种植项目,每年可获得固定收益8000元。这两个项目的年收益平均可达10%,既便于村集体经营,又能带动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一鼓作气,姜冬阳又与村支书另辟蹊径,探索其他致富路子,最终将村东的40亩果园发包了出去。终于,在2017年底,顶子后村顺利脱贫。 姜冬阳至今仍然记得,收到光伏发电项目第一笔收益的时候,村支书在电话里激动的语气:“光伏项目首笔分红到账了!”姜冬阳激动地把银行卡余额看了又看,把给每位贫困户打钱的银行流水单亲手交到贫困户手中。乡亲接过这单子,不少人泪都流了出来。 “这个小姜,真行啊!”57岁的贫困户车毅看着自己生病的孙子,眼里泛着泪光说,“没少给俺送钱来,又是分红,又是‘爱心基金’,就连这房也是小姜给刷的。” 除了协助村支书搞好村集体经济发展,姜冬阳还帮助141户贫困户申请金融扶贫贷,为103户贫困户实施“靓居工程”,为70余户贫困户送去床单、被褥等物资,帮助5户贫困学生申请3000元教育补贴,有力推动了扶贫政策的落实。 回首近两年的村官工作,姜冬阳告诉记者:“我自己最大的体会,一是要勤学。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困难较多,作为大学生村官,要多向书本学习理论知识,多向村‘两委’干部学习农村工作方法,多向村民学习农业农村知识。二是要谋实。就是要敢于脱掉鞋子走下田、挽起袖子抡锄头、硬起身子挑担子,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困。三是要律己。大学生村官更要有担当责任、狠抓落实的能力和勇气,多听、多想、多学、多做,头拱地向前冲,努力独当一面。” 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是姜冬阳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他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在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时刻体现着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责任与担当,让扎根基层的青春不断闪耀着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