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11周年:凤凰涅槃 致敬重生那一刻,地动山摇 那一刻,万物灰寂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震 地震的破坏和心中的悲痛 在那一刻永久定格 69227人死亡 374643人受伤 17923人失踪 这不仅是一串冰冷数字 更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是我们患难与共的同胞
2008年5月16日,汶川县映秀镇两位居民看着地震后被毁的家园,不禁痛哭失声。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摄 11年,我们从未忘记 那一地的残垣断壁
2008年5月19日,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泥石流掩埋了一个村庄。中新社记者 贾国荣 摄 11年,我们从未忘记 瓦砾之上的寻找和等待
2008年5月17日,映秀镇地震后的景象。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11年,我们从未忘记 废墟之下那些渴盼的眼神
2008年5月14日,在汶川地震中受伤的儿童。中新社记者 邹宪摄 11年,我们从未忘记 那些身赴现场的医生、军人、 警察、志愿者…… 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 国殇面前 谁都不曾置身事外
2008年5月19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民众为地震遇难者默哀,一位来自四川的男子高举右手为家乡加油。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即便周边的一切都夷为平地 但只有人 会带着重建家园的决心 更加坚强地站起来
2009年1月2日,北川县一名妇女背着儿子接收解放军免费运送来的红砖,准备请人帮助重建家园。中新社记者 贾国荣 摄 弹指一挥间 11年时光流逝 回顾这4000多个日夜 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悲痛 同样也看到坚强和勇气
2008年5月13日,3岁的郎铮因为躺在担架上向解放军战士敬礼。 杨卫华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看到团结
2008年5月17日,解放军将汶川县映秀镇的村民用直升飞机送往医院抢救。中新社发 郭国权 摄 看到对生命的敬重
2008年5月17日,救援队将在废墟中存活了124个小时的蒋雨航成功救出。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看到希望
2011年1月28日,震中映秀镇张家坪村村民搬进了新家,再生育家庭抱着双胞胎拍摄合影。中新社记者 张浪摄 看到涅槃重生
2018年3月22日,航拍四川德阳绵竹市清平镇,该镇已建成为生态旅游小镇。 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摄
2018年4月,航拍震后重建的映秀镇。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汶川地震短短1年后 都汶公路通车 幼儿园、中学、医院等民生项目接连封顶 汶川大地震博物馆竣工 ……
2009年9月2日,汶川映秀小学100多名学生借校开学。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摄 2年时间过去 成灌快铁建成通车 地震灾区145万余户农房基本完成重建 ……
资料图:成灌铁路。 中新社发 胡志强 摄 3年之后 四川省旅游总收入 国内旅游收入 国内旅游人次数 均恢复或超过震前水平 汶川重建工作基本完成 ……
2011年4月19日,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在汶川县水磨镇开幕。中新社记者 安源摄 现如今, 当年的废墟上 早已青山绿水、高楼林立 当年满目疮痍的灾区 已经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8年5月,空中俯瞰成都彭州城区。 赵华敏 摄
2018年4月22日,孩子们在汶川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前玩耍。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2018年4月30日,汶川青山绿水鲜花盛开,吸引游客观光。 中新社记者 任海霞 摄 看那些曾经在地震中逃过一劫的人们 他们从悲伤中走出,活出了精彩 哪怕失去至亲 哪怕身患残疾 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 生命的顽强 同胞的爱心 和中国人压不倒的脊梁
2014年8月15日,在地震中失去手臂的女孩雍茜正在色彩名师阿旦的指导下练习绘画。中新社记者 陈超 摄
2015年9月18日,在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四川游泳队运动员“无腿蛙王”代国宏,在残运会赛场向女友苏思妙求婚成功。中新社发 钟欣 摄
2018年5月10日,汶川地震幸存者马元江使用机电智能仿真手进行工作。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2018年5月9日,280名当年地震后的孤困儿童相聚在成都“安康家园”,与照顾自己的“安康妈妈”重逢。中新社记者 张浪 摄 事实证明 汶川经住了考验 中国经住了考验 那些曾相互鼓励、携手前行的坚强 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力量 也带给我们重燃梦想的信心与希望
2018年4月拍摄的德阳什邡市北京小学学前班孩子们在雍湖公园春游。 贾跃红 摄
汶川县映秀镇一名吃冰激凌的儿童。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参观者在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地震遗址。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 11年过去,再忆5•12 让我们缅怀追思 那些逝去的同胞亲人 11年过去,再忆5•12 让我们砥砺前行 秉持这份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