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怡人,荣成加速向精致城市迈进!
近日,“建设精致城市”成为了我市的热门话题。 ![]() 去年,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时提出的“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的重要指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推进集成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多次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各单位精致城市建设思路汇报,研究、谋划和部署下阶段工作。为让广大市民在精致城市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更好地展示“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内涵,我市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我为‘建设精致城市’献一策”的意见征集活动,针对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荣成精致城市建设的目标方向是什么、具体内涵有哪些、怎样建设好精致城市”,展开大讨论。一时间,各级各部门、全体市民踊跃参加,“建设精致城市”的发令枪正式鸣响,我市精致城市建设进入加速跑模式。 ![]() 打好基础,才能长远发展。2018年12月11日,威海市委书记王鲁明来我市调研指出,荣成在精致城市建设上有很好的基础。回顾荣成的发展之路,处处流露出精致。从市容变化到功能体验,从衣食住行到精神风貌,从生态治理到乡村振兴,从新旧动能转换到集成式改革……置身荣成,你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满满幸福感。 增颜值:成就城市高品质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满满殊荣彰显城市高颜值。 提升颜值,成就城市高品质。我市成立“多规合一”办公室,在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下足功夫,让更多群众在精致城市建设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规划是前提,设施是保障。建设精致城市,我市始终做到:公共设施要精致,生活小区要精致,地上建设要精致,地下建设也要精致。 ![]() 近年来,我市共实施34条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工程,配套建设自行车慢行车道、停车场等设施;启动4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对82个老旧小区进行综合改造;投资10亿元推进自然保护区、海岸带和矿山修复等14个领域整治,实施天鹅湖、桑沟湾、东楮岛等岸线修复工程,清理近海养殖2.8万亩;率先在全省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收集等“小海绵”设施和雨污分流、内涝点改造等“大海绵”体系,在府东府西憩园、观海路、悦湖路等工程中建设各类海绵设施130多处,实施50多项生态建设工程,极大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 我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近海水质达标率100%。2017年,我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达335天,各项生态环境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抓精细:让城市更有温度 我市不断推进精管善治,让智能化、规范化、常态化的城市管理提升市民幸福感、满意度。 ![]() 智慧城市是打造精致生活的关键。手机扫描食品包装二维码,即可了解产品生产全过程,确保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掌上公交APP让市民“足不出户”知晓公交车的位置、发车时间,微信扫码乘车,保证了市民的出行便捷;“荣成健康在线”APP实时监测市民个人健康数据,手机预约挂号省时省力;“智慧荣成”APP中的“生活缴费”“智慧医疗”等52个应用,让线下人工服务变“线上+人工智能”服务,极大方便了百姓生活……在荣成,方方面面都体现着“智慧”。 ![]() 不仅如此,民生诉求也可以通过智慧应用得到快速处理。民心网、民生110热线、12345热线和市长信箱4个平台融合为“荣成市民生110公共服务平台”,市民通过手机APP就可以咨询政策、寻求帮助、提出意见建议、投诉举报或参与交流互动,有效破解“信息孤岛”难题。 近年来,我市围绕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打造平安、健康、繁荣、绿色、高效5大板块,先后投资2.3亿元,实施了23个智慧应用项目,智慧医疗、智慧公交、智慧旅游等14个项目建成投用,通过信息数据整合,在税收征管、交通出行、社会救助等领域开展综合分析应用,吸引了东方国信、济南浪潮等20多家企业入驻,有效带动了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智慧建设能让城市生活更便捷舒适,而文明建设则让城市更有价值。围绕文明城市建设这项“民心”工程,我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加强善行义举“四德榜”建设与使用,实现村居、机关、企业、学校“四德榜”全覆盖,上榜各类优秀典型20多万人次、16人当选“中国好人”,48人当选“山东好人”。在全省率先成立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组建志愿服务团队300多支,发起志愿服务活动5000多场次、参与志愿者20多万人次。 ![]() 在坚持道德引领的同时,我市注重制度约束,率先在全省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全市59万名18周岁以上居民、17万名外来人口和3万多个部门单位、企业村居建立信用档案,构建起覆盖全部信用主体、所有信用信息类别、所有区域和信用产品,应用最为广泛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围绕信用应用,先后在40个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签订《联合奖惩合作备忘录》,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的惩戒机制。如今,信用建设的触角延伸至文明城市、智慧城市、旅游城市、生态城市的方方面面,900多个村居组织、27万户村居居民同步实施信用管理,将诚信的道德“软约束”变成社会管理的“硬杠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