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长之“水”活起来——我市探索校长队伍建设新路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干部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今年6月份,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破解阻碍教育发展的一些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助力荣成教育改革创新突破发展。特别是在校长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和创新化建设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和突破。
“借助荣成教育改革的好机会,今年我很荣幸地被聘为一名初中副校长并主持工作。年轻是我的优势,但如果按照以往‘论资排辈’的做法,像我这样刚过四十岁,就能当上副校长并主持工作的,还是不多的。”市第十五中学副校长高万里说。
有才华才会有机会 “今年是我毕业的第十八个年头,2010年我竞聘为学校中层干部,在这个岗位上我历练了八年,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和管理技能。今年,市教育局面向全市中小学校中层干部公开遴选人才,建立校级干部后备人才库。在学校的推荐下,我报了名。”市第十二中学副校长刘昌军说,“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但前提是你必须具有配得上这个岗位的足够才华。”
暑期改革前,我市43名中小学校长平均年龄47.4岁,其中40岁以下的仅2人、占比为4.7%。随着年龄的变大,部分老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思维方式越来越显得与时代相脱节,校长队伍急需注入新鲜的血液。今年暑期,市教育局研究制定了《荣成市中小学校长资格准入实施办法》,面向中小学校中层干部公开遴选优秀后备人才,全市33名中层干部积极报名参加。目前,述职答辩、能力考核等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组织进行。 校级干部后备人才库的建立,为校长梯队建设增加了厚实度,学历高、责任强、敢担当的年轻干部逐步成为推动荣成教育改革的主流骨干。今年市教育系统共淘汰32名中层干部,新聘65名,调整提拔38名,平均年龄由44岁下降到42.7岁。下一步,市教育局将委托专业培训机构,对遴选的干部进行为期2年的重点跟踪培养。今后,荣成教育系统校长人选均从校长后备资源库中选用。
能上也能下 在岗位职责上,市教育局坚持“有为才有位、无为就让位”的原则,打破了固有的“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机制,在2018年暑期教育系统干部调整中,通过压力传递和工作沟通,全市共有6名校长、9名副校长退出了校长岗位。
全面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以后,如何从机制体制改革入手,让“不担当、不敢为、不作为”的校长退出岗位,一直是焦点,更是难点。今年,我市出台了《荣成市校级干部能上能下实施细则》,打破了多年来校长队伍“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老规矩”。在考核方面,将校长的推动长远发展、当期办学质量及教育改革推进情况等作为重要内容,对站位不高、担当不够、平庸无为、纪律不严的校长,实行退出机制。
“虽然我是齐鲁名校长,但谁都不能老躺在‘荣誉功劳簿’上坐吃老本。本次市教育局对我们的考核‘不唯背景、不唯称号、不唯资历’,让我深深感到,不学习、不担当、不作为,你就会落伍的。我也得‘老牛自知夕阳晚,不需扬鞭自奋蹄’啊!”市实验中学的校长梁德华说到。
栽好梧桐树 “在原来的单位我干得挺好,获得的荣誉也不少,但成功往往会让人沉迷、产生惰性。”今年新聘到荣成的齐鲁名校长冯好安说,“从朋友间转发的微信,看到了荣成市对外公开招聘优秀人才,我的热血又开始沸腾了。几次考察对接之后,荣成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我不能忘怀,荣成人那种求贤若渴的态度也深深地感动了我,这是一座开放的城市,也是一座包容的城市。所以,今天我站在了这里。”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今年暑假,荣成市教育局制定了《荣成市教育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出台系列激励政策,大力引进教育人才。优美的自然环境、优惠的人才政策和诚恳的纳贤态度,吸引了省内外多名教育人才报名参加应聘。 “改革”和“开放”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改革要成功,就必须具有开放的思维和视野。引入“人才活水”,不仅给荣成教育带来了先进的理念,而且也对原有的教育格局、利益分配和固化模式产生了冲击,带动了良好的竞争氛围。此次招聘是我市首次面向市外招聘。明年,市教育局将提前与组织部门对接,将名校长招聘纳入全市人才引进计划的“大盘子”统筹考虑,进一步提升教育人才引进的成功率。
校长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如何高效地提升校长的思维方式和治校理念,荣成还在不断地探索和借鉴。如何有效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教育的需要,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市教育局一直在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教育局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荣成教育的明天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