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让教育帮扶“提智”又“暖心”根据荣成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统一部署,荣成市教育局把教育扶贫同教育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扎实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社会爱心组织也纷纷献出爱心,让每个贫困孩子都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温暖,上起学、上好学。 以“心理帮扶”促成长
市教育局成立荣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团队,每个学校成立心理教研组,定期定向做好因贫因残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与辅导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采取电话沟通、网络互动、当面咨询等形式,为贫困学生和家长提供个性化心理疏导与服务,努力消除学生自卑心理,疏导化解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以“生活帮扶”为保障 今年是我市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的第14个年头,“慈心一日捐”活动的原则是“依法组织、公开透明、广泛发动、自愿捐赠、鼓励奉献”,市教育系统广大职工积极参与,纷纷捐献善款,2018年共捐献善款180多万元。 据了解,所捐得的款项全部用于扶贫脱贫,重点开展" 慈善大病救助" 、" 特困高考新生救助" 、" 年底困难户救助" 等救助项目,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得到慈善救助,感受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
为保证每一分资助资金都能发放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手中,使政府相关资助政策落到实处,市教育局对享受资助政策的学生进行认真的甄别和审查工作,同时进一步规范了学生资助资金的申请及发放程序。 2017年,市教育系统全年共计发放各项教育惠民资金1536万元,受益学生3.22万人次;为168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38万元,保证每一名学生都上得起学、上好学。2018年上半年,共计发放各项教育惠民资金 175.2万元,受益学生2378人。其中,发放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93.9万元,受助学生1565人;发放高中助学金81.3万元,受助学生813人;2018年下半年,对原义务教育午餐补助、学生装补助、乘车补助三个资助项目进行合并,设立“义务教育助学金”,资助比例为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的5%,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200元,具体分为三档:一档1000元,二档1200元,三档1400元。实施高中阶段发放助学金、学费减免政策。
以“学习帮扶”打基础 针对贫困学生中的学困生,通过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干部三方面同步推进的方式,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指导和学业帮扶。 设立“成长导师”。为每名贫困生选派一名优秀教师担任成长导师,采取“一带一”的形式,全程全方位关心指导学生的成长。对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重度残疾贫困少年儿童,由特殊教育学校专业教师定期送教上门,内容涵盖传授文化知识、心理辅导、家庭康复训练等。 搭配“助学伙伴”。为每名贫困生安排一名品学兼优的同学做同桌,建立助学伙伴关系,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在思想、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带动、帮助贫困生。目前,所有贫困生已全部结对,初步形成了同龄伙伴之间良好的助学关系。
以“爱心帮扶”搭绿荫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成立“爱心超市”、设立“爱心基金”,根据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定向捐助”形式,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今年以来,寻山12中学“爱心超市”组织贫困学生自主选用师生捐赠的生活、学习用品一百余件;由92名教师组成“日行一善爱心群”。世纪小学、东山37中等学校设立“爱心基金”,发放爱心款,救助贫困学生。 积极对接社会爱心组织献爱心,从2017年开始威海晓宁服务队对我市9名高中家庭生活困难学生进行了资助,今年扩大了资助对象和资助金额,对14名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并且资助标准由去年的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4200元。其他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也纷纷捐款捐物,为救助贫困学子出一份力。
教育扶贫“暖心工程”做为一项民心工程,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工作中,市教育局将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把教育扶贫同教育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短板,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教育惠民工程带来的实惠。 一是在心理帮扶方面,创新心理健康服务体系。面上,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全面筛查,对预警学生进行咨询建档和后期跟进辅导。点上,通过构建区域性学生心理健康提前干预、专家支撑和多部门联动防控三级防护网,特别关注贫困家庭子女、外来务工子女、网络成瘾等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外来务工子女占比较大的部分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来推进。 二是在生活帮扶方面,各项惠民资金的发放流程中,市教育局将严格执行教育惠民政策发放流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公平、公正、公开的把各项教育惠民资金发放到位,确保将政府的关怀真真切切地传递到老百姓的心中。在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上,坚持对外来务工子女“一视同仁”的政策,与当地学生一样享受各项补助,确保外来务工人员为荣成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是在爱心帮扶方面,积极引入“捐资助学”模式,倡导社会各界成立“爱心超市”、设立“爱心基金”,根据贫困学生的实际需求,采取“定向式捐助”形式,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和爱心慈善精神,让大爱汇聚成河,不断传递正能量。 同时,市教育局将“教育扶贫暖心工程”实施情况列入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体系,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努力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子女都能在教育大家庭中享受真爱,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