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达姆拥有陆军115万,仅四天就被打了个精光昨天局座召忠微信公众号连载了《萨达姆为何海湾折戟》,今天继续为大家解释为何萨达姆失败的原因。 兵力结构严重失调
伊拉克则重陆轻海,重硬轻软,重量轻质,兵力结构极不合理。海湾战争爆发前,伊拉克正规军人数已达120万人,仅次于苏、中、美而居世界第四位,另外还动员了近100万的后备役军人。
在120万大军中,陆军115万人左右(多国部队69万人),占95.8%;空军5万人,占4%;海军不到1万人,仅占0.2%。由此可见,伊陆海空三军兵力结构已严重失衡,陆军过于庞大,而海军则过于弱小,这种重陆轻海的兵力构成为伊在战争中的全线崩溃埋下了伏笔。在武器装备的构成比例上,也存在严重失衡和重量轻质的问题。
1991年2月24日至28日在沙漠风暴行动期间的地面部队运动 (来源:World Press)
交战前,伊陆军坦克5600辆(多国部队3700辆),装甲车6000辆(多国部队5600辆),火炮5600门,高炮4000门,作战飞机740架,直升机1500架(多国部队飞机总数3200架,其中作战飞机2000架),舰艇60余艘,编有4个分队,8个岸炮和岸导营,还有一个陆战旅(多国部队247艘舰艇,9.4万陆战队员)。
相比之下,伊陆军坦克、装甲车、火炮和高炮均居绝对优势,但海空军特别是海军则明显处于劣势,至于指挥、引导、预警、电子对抗和通信系统则更居劣势。
伊军电子战能力太差,电子设备比美落后好几代,不能进行战役级电子对抗,指挥、引导系统仅24个小时就大部被摧毁和陷于瘫痪。由于电子设备失灵,情报难以获取,无法掌握敌情和兵力集结情况,故始终不能控制战场主动权。这种重硬件、轻软件,只强调坦克、飞机、大炮,而忽略技侦、引导、预警和干扰设备的作法是伊军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 海陆空丢盔弃甲,任美宰割
地面战争中,拥有海空优势的多国部队在不到100个小时内,就摧毁伊科战区内82.7%的陆军坦克、70%的装甲车和69%的火炮,60艘舰艇权当靶船,早被一一敲掉,空军飞机连跑带炸也丢损过半,这种重量轻质、重硬轻软的教训实在值得汲取。
面对多国部队海军的猛烈轰击,伊海军除布设近千枚水雷外,未能组织较大规模的有效反击,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制空权,只好处于任人宰割之境。
1991年2月,M270多发射火箭系统攻击伊拉克阵地 (来源:Howling Pixel)
开战以后,用于提供海上制空的伊空军高性能主战飞机已有200余架转场伊朗,海军舰艇又无舰载机,因此整个伊、科海域的制空权完全丧失,开了个大天窗。没有制电磁权,只好被动挨打。
伊岸舰导弹和舰舰导弹本来完全可以依托岛岸、袭击多国部队的海军舰艇,但由于美实施了强电磁干扰,并摧毁了伊海军C3I系统和导弹指控系统,使该导弹系统形同虚设,仅发射的一枚岸舰导弹还被“海标枪”拦截并击毁。
由于海军舰艇太小,只能近岸部署,作战效能太低,无法与集预警、引导、指挥与攻击为一体的强大的多国舰队抗衡。
F-15E在沙漠盾行动期间停放 (来源:Armyman)
伊海军订购的4艘“狼”级护卫舰、6艘“阿萨德”级轻型护卫舰等较大吨位的舰艇意大利拒绝交付,所剩几艘苏制导弹艇基本形不成战斗力,虽装有“冥河”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但雷达视距只有十几海里,且无预警机指挥引导,既发现不了目标,又攻击不了目标,且反击手段单一,无法和强大的多国海军舰队抗衡。
另外,近海防御能力也太差,没有防御纵深,构不成攻防层次,没有潜艇兵力(如有几艘潜艇,多国部队决不会如此无所顾及地穿梭于红海,游弋于波斯湾),舰艇不敢出击,飞机转场他国,仅靠布设水雷,难以阻止多国海军的立体进攻。由于西方几国联合派出反水雷战舰艇,据说已有80%的水雷被排除,虽有2艘美舰触雷,但未能造成更大的损失。
兵不在多而在精
综观海湾战争经验教训,在兵力结构方面,起码有两点重要启示:一是兵力结构要均衡,应根据使命任务和威胁来调整军兵种之间、新旧武器种类、批量和型号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之获得一个最优解。
二是兵不在多而在精,保持一定规模是必要的,但兵力太多、太杂、太臃肿就会成为负担,因此在兵力和装备的数量与质量方面应有一个适当的比例,常备军、后备役和兵员动员方面也应有个适当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