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历史上有个为民修路的“愚公”
清康熙年间,荣成成山黄埠村有个人叫李常明,会石匠手艺。后出家当了道士。他为人诙谐,乐善好施,人称“李大善人”。过去,成山人到京城赶考和做生意的很多,但成山离京城千里之遥,山路崎岖坎坷,荆棘丛生,行走极不方便。为解决行路难的问题,李常明利用会石匠的手艺,决心为百姓修一条进京的路。
李常明在石壁上留下的钎印他从成山卫城开始,一直往西修。逢山修路,遇水架桥。据说,境内(现属威海)张家口和洛金口的山口是他开的,三条沟和埠柳西的桥是他架的。他持之以恒,凿山开路,餐风饮露,风雨无阻,若干年后,修到文登与牟平交界的福岘口。文史研究者到这里考察看到,这里至今还保留着他当年修路的遗迹。
李常明当年砌的路基
路修好,留下的车辙他的行动深深感染了百姓,所到之处,当地百姓纷纷主动帮忙。为彰显他为民造福的精神,康熙十三年(1674),有人在福岘口的峭壁上刻了一块功德碑。碑顶上横书“天成人善”四个大字。中间竖刻“开山修路道人李讳常明之碑”,至今保存完好,清晰可见。
百姓刻的李常明功德碑李常明坚持不懈为百姓修路,一直修到掖县,不料,身染重病,客死他乡。当地百姓为他的善举所感动,将他厚葬,立碑为“羽化道人”。
文史研究者沿李常明修路路线考察李常明仙逝据今340多年,他的事迹道光《荣成县志》和道光《文登县志》均有记载。他锲而不舍,为民造福的精神是荣成精神的具体体现,一直激励着后人。
(源于:“明月东生”美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