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翠云 【 我不是药神 】
导演: 文牧野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徐峥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演员。去看《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媒体网络都在报道、热议这部电影多么感人或值得看,只是因为喜欢徐峥,又正好有空,才约了朋友一起去看。
徐峥最初是电视剧演员,最令人熟知的应该是那部《春光烂漫猪八戒》。而我知道并喜欢徐峥,是看了他主演的《李卫当官》这部电视剧。之后徐峥改演电影,电影内容大多以搞笑为主,因而他算是一个喜剧演员。但无论是他主演的《人在囧途之泰囧》到自导自演的《港囧》,还是《催眠大师》《幕后玩家》,他所演的这些影片中,往往在欢笑之后令人陷入沉思,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就像《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影片介绍是剧情,喜剧。我也以为是一部喜剧片,但看了之后才知道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悲情故事片。对,它不是悲剧,但整个影片充满了悲情,让人看了心酸,看了落泪,在心酸落泪中却又能感受到浓浓的温情。
看完这部电影,细细回顾片中情节,最感人最能赚取人们眼泪的我觉得有五大情节。
第一个情节:黄毛抢药,分给病友。
主人公程勇和白血病患者吕受益正在销售印度格列宁药,趁陈勇有事离开当口,一个不到二十岁,满头黄发的男孩(这个男孩就是影片中比较重要的人物之一——黄毛,他也是一个白血病患者,真实的姓名叫彭浩)上前拿了两瓶格列宁就走,吕受益上去跟他要钱,但看到黄毛恶狠狠的样子就没敢再追。程勇回来知道后,打听到黄毛在一家猪肉冷藏厂干活,找到冷藏厂,追打黄毛给钱。被抓的黄毛不得已把程勇和吕受益带到了他居住的地方取药还给他们。在一个昏暗凌乱的大棚里,除了黄毛,还住着一群和他一样遭受着白血病痛折磨的患者。看到这里,我想每个观众都应该明白了,黄毛抢药的真正原因。看着昏暗的灯光下那群患者茫然无助的眼神,黄毛的善良仗义怎不令人泪奔。
第二个情节:吕受益妻子给程勇敬酒。 最初给程勇提供代购印度格列宁药信息的就是吕受益。他因吃不起4万一瓶的正版格列宁药,找到程勇让他代购印度仿制的格列宁,印度格列宁和正版格列宁药效是一样的,程勇只卖5000元一瓶。为了表达对程勇的感谢,吕受益邀请程勇到他家吃饭。在吕家,吕受益看着刚出生的儿子对程勇说的那番话可能在很多观众看来是最值得泪奔的情节。而我却认为,在饭桌上,吕受益的妻子倒满一杯酒,捧着酒杯站起来给程勇敬酒,只喊了一句:勇哥,之后把酒一饮而尽是最令人心酸和感动的,那种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的悲凉和对程勇的无限感激之情,都包含在了那一声“勇哥”和一饮而尽的酒里。 第三个情节:慢粒白血病患者对警察曹斌的哭诉。 中国市场上出现的大量“假格列宁”很快引起了正版厂家瑞士公司的注意,他们报了警,并不断给中国警方施加压力,要求警方尽快找到假药贩子。警方开始追查“假药”的销售者。他们从白血病患者入手,找到一群手里有“假格列宁药”的病患,把他们带到了警察局。经过一天的追问,所有的患者都以沉默代替回答。曹斌无奈,对患者晓以大义,并告诉患者包庇假药贩子是害了他。这时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向曹斌哭诉的那番痛彻心肺的话,无论谁听了都会泪奔。老太太说:“4万块一瓶的药,我吃了好几年,房子吃没了,家也吃垮了!”“我还想活着,我不想死……”。“我还想活着,我不想死”这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真实的表白,老人的诉说字字带血,听到这样沉痛的表白,谁能不泪奔。
第四个情节:黄毛为保护陈勇赴死。
这个情节令人悲痛,令人惋惜,甚至令人有想找个人狠揍一顿的冲动。程勇存放印度格列宁药的仓库被一个看守仓库的保安举报了。一天晚上程勇和黄毛正准备将一车格列宁运出去,被赶警察堵住了出口。为了保护程勇,黄毛趁程勇去关仓库大门的时候,开着装了满满一车格列宁药的货车直奔警车设置了障碍的出口,并冲了出去,却被突然出现的大货车辗于车下。在医院里,当程勇愤怒的冲着警察曹斌咆哮:他才20岁,想活命有错吗?并瘫坐在地上大声恸哭时,我想每个观众都会跟着程勇恸哭不止。
第五个情节:程勇被押送监狱途中。 这个情节已接近故事尾声,我认为是整个剧情的高潮部分,也是让每一位观众哭得停也停不下来的情节。程勇最终被捕,法院酌情判了五年徒刑。在押送他的警车驶出法院大门时,门外道路两旁站满了人,他们都是白血病患者,都是吃过程勇卖的假格列宁药,并因此得以继续活下来的一群人。正版格列宁药4万块一瓶,到后来程勇才卖500块一瓶。他是贴着钱卖给那些白血病患者的呀,陈勇对于他们而言就是救世主,是他们心中的神。由于白血病的特殊性,白血病患者在公共场合都戴着口罩,但当警车缓缓经过人群时,人们纷纷摘下了口罩,他们摘下口罩是表达对心目中的神的尊重和敬仰。看着纷纷摘下口罩的人们,程勇泪如泉涌。电影院里的人们也泪如泉涌。
看到这里,故事的结局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徐峥的演技自不用说,他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程勇,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心有大爱、拥有崇高灵魂的程勇。在泪眼婆娑中,我仿佛看到,在程勇身上笼罩着一层光环,这层光环能带给人们希望,带给人们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