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英广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村子不大,却历尽世事沧桑,有着说不尽人间故事。多少年来,一代又一代家乡人,见证着小村太多的变迁。在岁月的流逝中,山村惊现出一幕幕令人心动的变化。闲下来的时候,村里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村口的石凳上坐下,拉拉家常,说说变化。满足和骄傲都写在脸上,村里人常说“赶上了盛世好时代”。
小时候,父亲常对我说,以前大家住的多是草房,建房用的建材是自己拖的坯,盖房用的大梁和腰杆是在山里砍的树,屋顶是用麦秸苫盖的,矮小、简陋。时代变迁,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草房逐渐变成了石墙的瓦房,这大概是小山村住宅的第一次变迁,我的童年就此开始。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渐推到了石墙的瓦房,建起了砖瓦结构的房子,窗户也比原来大了许多,屋内更亮堂了,这是村里人住宅的第二次变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开始包产到户,这也给家乡带来了巨变。没几年的时光,村民们又把原来的门窗换成了铝合金,外墙皮也重新进行了抹灰处理,刷上了涂料。室内外的泥地变成了水泥地,房间内拉起了天花板,干净、亮堂,电视、电话也逐步进入家庭,这是小山村的第三次变迁。这一次的房屋更换后,我离开了家乡,直到现在。 如今的小山村,已经找不到先前的影子。前几年刚刚建的砖瓦平房,已经变成了一幢幢两层小楼,这是小村房屋的第四次变迁。村边的打麦场变成了停车场,旁边用防腐木建了一个小凉亭,前些年种了几棵藤树,现在已经爬满了亭台。夏日里,凉风阵阵,雅致安静,或看书,或绣花,或聊天,那就是生活的明媚。 村民们用的自来水,就在村后的小山上,村民们挖了一个几米深的水池,四周用石块砌好,再用水管往村里布下,送到家家户户,不用加工,不用过多的设备,任其四季流淌,清泉直下,甘甜有味。小河两边砌起了石坎,种上了杨柳、桃树和樱花和一些大型乔木,溪堤上形状各异的小花坛四季花开,小河也被砌成了阶梯状,远远望去就是一层层的瀑布。
村边那条通往后山的泥泞土路,也已整修成健身步道,直通山顶。走在这条写满岁月足迹的步道上,心中充满了惬意。 没有在这里生活过,恐怕很难想象小山村原先的样子。我的先辈们就是靠着一双粘满泥土味的手,靠着对生活的希望,把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变得这样美丽。周末携家带口,远离喧闹的城市,踏青休闲,回忆着养育我们长大的山山水水。 大山总是那样骄傲地挺立着,小溪的水也不停地流淌着,这山、这水,一起见证岁月的沧桑,见证世事的变迁。在这里世代劳作的父辈们,大概不会想到,山村的变化,如此快速。放眼望去,俨然是一处亮丽的花园,穿行其中,看看山林,听听溪声,想想心事,便是最好的去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