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改造即将竣工的伟德路。 近日,伟德路改造工程沥青面层开始铺设,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本月底将全线竣工。 伟德路是我市中心城区东西主干道之一,1988年开始由明珠路逐步向东拓建,由于年代久远,部分路段基础和路面老化严重,尤其是排水排污、供暖燃气等地下基础设施随着周边区域的开发愈显“力不从心”,成为该区域开发建设的瓶颈,改造迫在眉睫。 2017年,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伟德路改造工程,投资2.5亿元,对全线7.2公里道路、绿化、人行道、公交站亭、路灯、道路两侧建筑外立面,包括地下给水、排水、排污、弱电、消防系统等进行全方位改造,彻底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该工程的实施立刻引发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原因很简单,伟德路两侧遍布社区、商铺、学校,人流车流非常大,改造肯定会给周边群众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何尽量快地施工、尽量少地给群众带来不便,这是要解决的一个焦点问题。 经过再三研究,市城建局拿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作为今后道路改造的标准来执行:采取“半道封闭”的方法进行施工,用最短的时间突击完成地下部分施工,然后用混凝土浇筑基层作为临时道路,待气温升高再铺设沥青,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通行的影响。 市城建局市政处立下“军令状”,承诺“半道封闭施工期”不超3个月。3个月完成7.2公里地下部分施工、近60%的工程总量是什么概念?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期间都要干什么。 为了保证伟德路基础质量,施工过程要对全路段换填碎石土,部分路段需要抛石挤淤,包括绿化需要活动土石方80多万立方米,可以装满5.5万辆土方运输车;全路段需要浇筑平均20厘米厚的混凝土,约4.5万立方米,能装满3750台12立方米的商砼搅拌车。 最麻烦的要数地下管线施工,全路段要铺设14公里排水管道、14公里排污管道、96公里弱电管道、8公里消防及供水管道、7公里供热管道、4公里燃气管道,砌筑排水涵洞5公里,各类窨井800多个…… 数据看似简单,但每一个数据都代表着巨大的工程量,每一项都不是十天半个月能够完成的,3个月要完成上述所有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各道路施工、各管线施工,以及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单位多达十几家,如何做到互相协调、不窝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任务,这又是摆在市城建局工程建设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市城建局市政处主任鞠龙。他说:“我们首先按照破道开挖、修桥、铺设管道、路沿石铺装、基础硬化,包括道路两侧绿化带土方调整、苗木栽植、停车场建设、路灯基础等工序,把3个月分成了几个大的时间节点,把整条路分成几个施工段,形成管理台账,明确每个施工段、每道工序工程推进计划,前一道工序必须按时完成,后一道工序必须按时开工,环环相扣,不能有半点疏漏;每个施工段都有专人协调工程推进,确保一次开挖,所有管线全部入地。” 施工企业——冠通路桥副总经理张志才介绍说:“市城建局要求的标准非常高,路基打20厘米厚的混凝土,十字路口全部采用双层钢筋提高混凝土强度,混凝土层厚度达38厘米,混凝土基层上还有46厘米厚的垫层和沥青层,质量已达到德国道路的建设标准,大幅度提高了道路使用寿命。高标准需要合理的工期来支撑,为按时完成任务,我们冠通路桥在道路基础施工中向管理要时间,人歇机不停,平常加班到晚上11时,冲刺阶段24小时连轴施工,每天上阵大型机械设备80多台、工人200人左右。” 这仅仅是冠通路桥一家的数据,还有宁大基础、宏存路桥等道路施工企业,燃气、供热、污水、供水、电业、路灯等管线施工单位,每天全线投用大型机械设备130台左右、施工人员400人左右。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大会战,目的就是加快工期,还市民一条畅通无阻的康庄大道。 伟德路改造工程从去年10月开工以来,仅用3个月的时间,地下部分施工就全部完成,抢在春节前全线恢复畅通。与此同时,道路两侧15万平方米的绿化工程,2座桥梁的拓宽加固,道南姜家、于家小区的环境改造提升,新世纪小学、鲁艺幼儿园2处停车场的建设,6500平方米的道路两侧门头广告和建筑外立面改造,6万米的路沿石、花坛石、平缘石、树池拆装,5.5万平方米人行道铺设,319基路灯安装等工程也在有条不紊同步推进,3个月时间完成总工程量的80%以上,为今年6月气温回升铺设沥青路面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加快进度的同时,市城建局把“质量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主管部门质量管理、监理企业质量监督、施工企业质量负责“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中,首次聘请第三方机构参与,随时检测路基压实度、弯沉值,混凝土强度等数据,用数据来说话,有效规避管理漏洞,确保质量达标。 市城建局副局长闫长青在接受采访时说:“在伟德路改造工程建设中,我们结合‘双提’工程和‘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将工程建设重点聚焦‘大局、创新、人文’三要素。在大局方面,主要是站位高点、考虑全局,不仅考虑工程分部分项的同步统筹、高标准建设,更多注重工程的辐射带动效应,预留好道路两侧待开发地块的管线接口,对道路两侧建筑外立面、老旧区域一并改造,尽量少做小修小补,多做深度更新,建设一项工程、补齐一块短板、激活一片区域;在创新方面,施工中小的创新点有十几处,比如道路养护由白色‘养生布’代替传统草帘子,绿化工程做到‘边苫盖、边绿化,不绿化、不撤网’,确保不出现土地裸露造成扬尘。人行道使用了美观、抗冻融材质的石板,提高了使用寿命。用智能化公交站亭代替原来简陋的站牌等,用细节提升城市发展底蕴和城市气质;在人文方面,我们注重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全民参与,增设5处公共自行车站点,突出绿化景观的亲民便民属性,注重提高互动性和舒适性,因地制宜在道理两侧建设街角公园、休闲小广场十几处,感官上改变城市绿化单一使用功能和生硬景观布局,功能上更加贴近群众生活需要。” 编后: 采访中,记者从城建职工身上看到了他们对工作的执着、对城市的热爱。他们的话虽然朴实,却饱含激情体现出城建人的“工匠”和“店小二”精神。实施“双提”工程,素质怎么提?状态怎么提?看看这些城建人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