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吕晓霞 吕晓霞,女,汉族,1972年生,崖头街道河西社区居民,面花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从十几岁起,她跟随母亲学习面花制作技艺,至今已30年。2016年12月,吕晓霞入选威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老手艺 荣成面花传统制作技艺 荣成面花源自民间,植根于人民生活,多用于结婚、庆典、祝寿、祭祀等民俗活动。每逢节日和庆典,家家户户都会蒸一锅面花饽饽,寓意日子红火美满。 以面粉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一块块面团就在能工巧匠手中变成龙飞凤舞、花开鸟翔、鱼跃虎踞等象征美好寓意的面花。这些面花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制作工艺精细 指尖流转一花开,巧手揉捏百鸟来。 龙凤人间何处见,而今相伴落面台。 据荣成面花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市龙凤呈祥食品店经营者吕晓霞介绍,制作面花要心灵手巧,很多工艺非常精细。 蒸制面花的工具有案板、剪刀、擀面杖、梳子、彩笔。原料主要是小麦粉、玉米面、豆面,辅料为菠菜、南瓜、胡萝卜、红曲米、紫薯、食用色素和彩泥等,主要用来为面花上色。对食用的面花,和面时使用菠菜汁、南瓜汁、蛋黄等天然原料上色;对喜庆摆设不食用的面花,和面时添加食用色素、彩泥,同时用眉豆、绿豆、红豆、红枣、花蕊等进行装饰。 做大花饽饽、寿桃、老虎、宝葫芦等面花时,取面粉加入酵母或者自制的“引子”,用温水和面。饧好的面在蒸前用力反复揉搓,使之柔软筋道。然后根据需要做成大饽饽、寿桃、元宝、老虎、燕子等形状。动物饽饽要捏出耳朵、嘴巴、鼻子、眼睛、胡须,老虎额头写上“王”字等。燕子等祥鸟,要捏出头、尾、剪出翅膀,用梳子压出羽毛等。寿桃要贴上大红色的“寿”字。装饰完毕再饧20分钟至30分钟,放进大锅或蒸柜蒸30分钟左右,熟透即成了大花饽饽。 做艺术面花,先用蒸大饽饽揉好的面团,蒸出厚3厘米左右的饼型饽饽,蒸熟后放在准备好的特制莲花宝座“聚宝盆”里当垫,然后用和好的彩面或彩泥,采取搓、捏、撮、挑、扭、剪、压等手法,精心捏制人物、牡丹、玫瑰、菊花、荷花、龙凤、鸳鸯、金鱼等,装饰在“聚宝盆”花饽饽周围。再以眉豆、绿豆等点缀当作鸟兽眼睛,龙鳞、眼眉等要用笔细心勾画,最后放进锅里或蒸柜中蒸熟,这就成了工艺精湛的艺术面花。 吕晓霞是荣成面花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擅长制作“龙凤呈祥”“石榴开花”“玉如意”等作品。在接受采访时,吕晓霞为记者演示了“玫瑰花”的制作方法。只见她熟练地掐下一小块面团,在手中仔细揉捏,用小擀面杖左擀右擀,一个花瓣即刻形成。擀好的花瓣在手中叠放起来,中间安装花蕊,一朵鲜花就展现在记者面前。她告诉记者,一朵牡丹花要分五层,需要20个至30个花瓣;一朵玫瑰9个花瓣,一朵荷花15个花瓣。最难制作的是菊花,一朵要做出5层100多个花瓣,先捏好层次再用剪刀一个一个地剪出来。还有一条条艳丽的金鲤鱼、金龙彩凤,一只只雄鸡、一片片五彩羽毛,都在吕晓霞手中活灵活现地生成,让人眼花缭乱。 吕晓霞一边做着玫瑰花,一边还为记者介绍她最拿手的“龙凤呈祥”面花。“不一样的面花,要用不一样的面。鲤鱼、葫芦等需要发面制作,蒸熟后膨大变软,看着更加喜庆,牡丹、玫瑰等则需要用冷水面,蒸熟后不会变样。做面花需要配方面粉,得经过专门学习培训。”
文化韵味浓厚 面花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韵味,展现出淳朴的胶东民俗风情。几百年来,面花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灵崇拜、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祝福手段。 面花的命名,具有浓重的文学色彩。结婚的面花样式有龙凤呈祥、四季花开、石榴元宝、鸳鸯戏水、喜上眉梢、双凤等;老人祝寿过生日有寿桃、佛手、宝葫芦等;小孩过生日有虎虎生威及宝宝抓周系列面点;开业庆典有年年有余、牡丹龙凤、玫瑰龙凤、一帆风顺、大吉大利等。 关于面花制作的起源,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说的是孙膑外出求学12年,回家为母亲祝寿,献上了老师鬼谷子送的寿桃。母亲吃了后,顿时变得健康年轻了。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甚至亲朋好友过生日的时候,送上寿桃表示衷心的祝福。金鱼和鲤鱼取自“连年有余、五谷丰登”之意,也是面花常见的造型。老虎头是专在孩子出生或过生日时蒸制的,寓意祝福小婴儿像小老虎那样健壮有活力。龙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之物,意味着爱情圆满、吉祥如意。玫瑰花、荷花代表爱情,牡丹花、菊花代表富贵。梅花配小鸟代表喜上眉梢,荷花配鸳鸯代表百年好合,牡丹配凤凰代表花开富贵,菊花配蝴蝶代表吉祥长寿等等。漂亮的面花配上文雅的名字,可谓锦上添花。 近年来,到我市越冬的大天鹅日益增多,吕晓霞从中找到新的创作灵感。由于大天鹅是“一夫一妻”制,因此在面花中,大天鹅成为爱情忠贞、不离不弃的象征。吕晓霞告诉记者,以前基本都是龙凤、鸳鸯,由于大天鹅更具有灵性,在生活中常见、接地气,所以现在很多人喜欢用大天鹅形象制作面花。
传承走向世界 2016年,吕晓霞的代表作“龙凤呈祥”荣获威海市“发现威海地道乡味、促进就业创业”大赛招牌面点奖。“四季花开老寿星”“龙凤呈祥”于2014年被山东艺术学院收藏。面花“百花争艳”“大天鹅”同年被上海艺术馆收藏。 近年来,吕晓霞制作的面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7年,她应邀到北京故宫参加中国与南非举办的夏令营活动,进行作品展示并教授孩子们做面花;2015年至2017年,连续3年代表威海到韩国参加面塑、剪纸等民间艺术交流活动;2015年,代表威海到新加坡参加艺术交流活动。短短几年,吕晓霞收过10多位女徒弟,她们在崖头市区开设了4家面花店,不仅传承了面花技艺,而且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2017年,教授来自台湾地区的徒弟王美姬面花制作技艺,让她成为台湾地区的面花传承人。 “不光是成年人,现在很多小朋友也对面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些幼儿园、小学邀请我去讲课,孩子们自己动手做面花可高兴了,下课了还恋恋不舍,不让我走呢!”吕晓霞说。她相信,面花这门老手艺会继续传承下去,在下一代的手中发扬光大。
文化档案 威海市级项目:荣成面花传统制作技艺 保护单位:荣成市文化馆 荣成面花又称“荣成花饽饽”,是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风俗礼馍,它贯穿于岁时节日、人生风俗礼仪中。荣成面花不仅以制作精巧、造型丰富而著称,还是严肃庄重的礼仪面食,同时具有实用性及观赏价值,是艺术性颇高的民间艺术品。 荣成三面环海,独有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别具一格的传统面花习俗,在不同的节日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具体有:清明节捏燕子;六月初八祭龙王;七月初七牛郎会织女。从正月到腊月,从孩子出生到老人祝寿,无处不见面花的身影。荣成的百姓除了用白面充当主要原料之外,还用玉米面、豆面制作面花。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荣成面花这种古老的民间习俗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是庄户人家浓浓乡情的物化,同时也是荣成沿海乡土民风的代表。 荣成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已有面花的记载。明代以前主要用于祭祀和节日,后又被引入餐饮殿堂,担当起点缀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气氛的作用。 作为我市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荣成面花在传统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风格古朴、粗犷、豪放,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同时,又将各种不同的造型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正是由那些生活在乡间的巧手匠人以及他们的祖祖辈辈,用凝聚着朴素的民族情感和民俗文化的双手,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