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种夏收,六月中旬开始,就到了北方冬小麦的收割季。 农忙 ![]() 6月10日,一台小型全自动收割机驶进荣成市俚岛镇的麦田,开始今年夏天的第一次收割,俗称“开镰”。荣成正式进入农忙期。
这麦田地处山地,放眼望去,金黄的麦田后是青绿的山峰,线条舒缓,稀薄的雾气挡住了山尖,这独属于大自然的色调是如此温柔。和煦的山风吹拂麦穗,吹过脸庞。这份宁静,实属难得。
收割机轰隆的响声不断传来,麦农一家三代站在地头儿,等待收割机完成作业后,去将麦粒装进袋子。老人家皮肤黝黑,身形健壮,是常年劳作的结果,他望向麦田的眼神里有对土地的感谢,有丰收的喜悦,有对时代日新月异的感慨,还有对当今幸福生活的满足。
时光如白驹过隙,三十年恍然一瞬。三十年前,老人正处壮年,是家里主要劳动力,尤其到了农忙时,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2018年是荣成撤县建市三十周年,这座城市已华丽转身,变成了全国文明城市、著名旅游城市、宜居城市,美丽乡村正飞速推进,居民幸福指数持续上升。
过去的小麦收割是什么样子的呢? ![]() 三十年前,收麦子全靠人力。几乎是全家出动,但承担大部分工作的还是家里的壮劳力,他们大都光着膀子,被暴晒过的肌肤黝黑发亮,脖子上挂一条满是汗臭味的毛巾,一手握着镰刀,一手抓着麦秆,快速前进。收割一小块麦田需要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而收割机可能只需一小时。 ![]()
![]() 三十年前,如果要将刚收割的小麦拉去晾晒,大多是用畜力车,没有就得用人力,满满一车,拉车的人需要将车上的绳子攀在肩上以借力,身体前倾,每走一步身体的负重仿佛都加重一分。如果哪家拥有一辆拖拉机,那一定会有很多人排队等着借用。 ![]()
![]() 三十年前,我们还在叫作“麦场”的地方晾晒新收的小麦,待到干透,便用重几十斤的石碾来回碾压,帮助小麦脱皮;然后还要“扬场”,借着风力将掺杂在麦粒中的麦糠剔除;最后把晒好的麦子囤起来,用作维持一年的生计。 ![]()
![]() 三十年前,麦秸有大用处。那时家里烧火做饭都得用它,为了很好的保存,人们将它压成紧实的麦垛,再盖上一层塑料纸防雨。什么时候需烧火做饭,大人们就会差家里的孩子去麦垛上抓几把回来。 ![]()
随着时代进步,慢慢地,村子有了脱粒机,人们摆脱了笨重的石碾;再后来,有了收割机,镰刀便从此被封锁起来;现在,农忙早已不再是记忆中那般炎热、繁忙,农民也早已不再将全家生计寄托于几亩麦田。 现在,机械化早已取代人力劳动。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带给人们更便捷的生活,也保留了人们对于土地的留恋。 (部分图片来自“微杂志”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