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人们解决了温饱,但是不少生活物质资料还比较缺乏,譬如食用油。在改革开放前的岁月里,荣成大多数的人做菜的时候是拿着羹匙向锅里“滴”;改革开放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家里的花生油多了起来,而由于“揩油者”甚多,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为了解决“油荒”问题,人们就想到向猪身上寻找“油源”,用猪油来作为花生油的补充,这就出现了“挑肥”现象。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到肉部买肉时,最大的心愿是操刀师傅能“手下留情”,多给点儿肥肉。回到家后,将肥肉放在锅里烧火“炼”,将鲜肉炼成猪油和“肉支支”,等油凉了和肉支支凝固在一起,放在容器里,做菜、包包子或包饺子用羹匙挖出几下,油和肉的问题就同时解决了。
因此,那时候想买到肥肉都要“走后门儿”。我们家当时有5口人,没有土地,在粮店每月只能领1斤左右油(有时是豆油或菜籽油),缺口挺大。恰巧我有一个同事的爱人在食品公司工作,隔一段时间就托她给买上十斤有三寸厚的“白肉膘子”炼成油,再慢慢享受。
有一个小故事大家都知道:有一个农村小姑娘在过端午节时,她妈妈给她一块钱,让她到镇上的食品店买肉包饺子,嘱咐她一定要多割点儿“肥肉”。到地方后,小姑娘把钱递给卖肉人说:“叔叔,我妈说多给点肥的!”卖肉人却“不给面子”,一刀下去没有一点儿肥肉——纯里脊。小姑娘失望不已,哭着回了家。现在回想这个故事,或许让人感觉哭笑不得,但却是那个年代真实的写照。
荣成建市以后,工薪阶层工资连年增加,收入翻了好几个翻儿;国家不但取消了施行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而且农民们种地有了补贴,年老了还有养老金,不再靠看子女的脸色过日子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于是,“油坛”变成了“油缸”,做菜的时候放油不用羹匙了,改用勺子舀,把油当水用;把“大鱼大肉”当成是最丰盛、最营养的食品……不过,正是由于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由于营养过剩,人们的身体出现了“三高”,各大医院的心内科、神内科病房人满为患,即使病床数量一再增加却仍床位紧张。这时,人们才醒悟过来,知道都是“油脂”惹的祸,就变得谨慎起来,开始养成吃素的习惯,即便是吃肉也要“拣瘦”,即使瘦肉比肥肉贵不少,也要多花钱吃精肉。
我们老兄弟几个也经常在一块交流“养生秘诀”,有的人就介绍:把买来的瘦肉用水煮,把煮出来的油和水一块倒掉,剩下的肉再用来做菜。在30年前这可是猪肉中的“精华”,30年后却被人们弃之如草芥。
30年前,一斤猪肉能换一车白菜;现在,一斤猪肉只能换一棵白菜。即使这样,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猪肉如今已成为百姓餐桌上最常见食材。仅仅30年间,荣成人的腰包鼓了,腰杆儿硬了,心气顺了,干劲大了!
试看将来,我们荣成一定是前程似锦! --- END --- △ 图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