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已经搬到县城多年了,可总也放不下村中红瓦绿窗的大房子和耕种了大半辈子的4亩良田。特别是现在种地不仅不用交钱交粮,还有国家发放的补贴,于是在两位老人的坚持下,我们勉强同意他们每年种一季花生和小麦。用父母的话说,他们这一辈人过了好几茬日子,现在是不愁吃不愁穿了,种点花生、小麦不为卖钱就图个吃好粮好油。再说现在收种都是机械化了,再也不用“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遭大罪、出大力了,不需要全家齐上阵干活啦。 去年夏天来临时,小麦将要收获,父母早早地踏上了返乡之路。不用我们开车送他们回老家,因为有免费的公交卡,“说走就走”的回家之旅不用子女操心了。父母都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除了收获小麦的喜悦,更有和老伙计、老姐妹们聚聚的盼头。看着年岁渐长的二老早早返乡,我心里还是放不下,趁双休日带着儿子回家支援一下夏收。说是回老家,但说实在的,这老家也有好多年没回去了。没能频繁回去的原因除了父母已搬出小山村,还有怕走那条“欲说还休”的故乡土路。 那是一条怎样的土路啊! 弯弯曲曲如蛇行般盘桓在丘陵低谷中的它,一个坡连着一个坡,路面宽窄参差不齐。徒步走在上面都要十分注意,更不用说开车了。然而,这条土路却是老家这个小村庄联系外界最重要的一条路,上班、上学、走亲访友、赶集下海,都绕不开它。这段路中最难走的莫过于中间的一段坡路,堪称坡中坡,有500多米长,而且非常陡,拐弯也拐得突然。更险的是,坡中央路基南侧还有一个几十米深的大坑,张着大口,好像随时都要侵吞经过的行者。所以,平日里经过时,我们看都不敢看一眼好像只看一眼就要掉下去似的。 普通的日子里,我们骑车须得小心翼翼,倒无大碍。只是雨雪天后,它就不客气地露出狰狞的面孔,上下坡的“猴孩子”都不敢显摆自己引以为豪的车技,开车的也怕陷进泥坑。走路的更不喜欢这段,因为一踏进来没走几步,鞋上的泥巴估计也有几斤重了,好不狼狈。所以,儿时的梦想无外乎村里能修一条让脚不沾泥的路,哪怕再窄小也不嫌,只希望能够干干爽爽地走回路,顺顺畅畅地出趟门。 怀着这样的心思,我踏上了故乡的路。呀!展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条闪着清幽幽光泽的柏油马路,悠长缠绵像系在金色田野上的丝带。我惊了一下,停了车子。儿子不知道原因,问我:“妈妈,姥姥家到了吗?”“没有,”我顿了顿说,“妈妈要给你讲一个故事,我小时候的故事。”儿子饶有兴趣地睁大眼睛。在这条修葺一新、平坦无垠的小路上,我满含深情地讲起这条土路,讲它的历史,讲我对这条路的无奈和憧憬,讲庄户人家对幸福生活的企盼。也许在儿子的心中,我讲的这些东西他无法理解、也不明白。可是在我的心中,这个故事却那么让人心酸也那么让人难忘。不知道儿子有没有理解我对这条路怀着怎样的一种情感,或许在他看来如此平常的一条路,在我的心中却曾经蕴藏着无比的企盼与梦想。
我沿着小路开车驶到村里,扑面而来的新农村气息令人心动。村中三纵三横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路两旁安装了路灯,村东和村西新修了南北通畅宽敞的辅路;老旧的房子新刷了一层涂料,招摇地展示着自己的“新衣”;房前屋后原先堆满了柴火,现在也用漂亮的小栅栏围成了整洁美观的小菜园、小花园。村民做饭不用烧草吗?不用问我也知道,这是荣成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广的沼气工程发挥了作用,大部分农家都用上了清洁环保的新能源。柴火堆也失去了以往的霸主地位,烟熏火燎的老式灶台已经成了历史。新农村新景象,现在的老家再也不是我旧日里不愿多回去的小山村了。 近两年,父母经常回家,每回一次都有新发现。他们告诉我,参加的农村医疗保险待遇又提高了;临村有了一个规范化的卫生所,村里老人每年可享受免费体检,看病也方便了;晚上大娘大婶们在村中的广场上扭秧歌;过年过节帮扶单位送来了大米和化肥;村里新建了垃圾收集点,每天定期清理垃圾;政府给家家户户免费进行厕所改造,安装清洁坐便器,现在的农村和城里一样讲究居所周围的卫生了。美丽乡村亮起来,美起来啦……
每多回一次家,每多看一次村里的新面貌,父母就多一份思乡返乡的渴望,他们不止一次地跟我说想搬回村里。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金旮旯银旮旯不如自己的灰旮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才是他们老来的归宿啊!何况,农村现在的生活条件和设施不比城里差。同时,我还知道有几位和父母相交多年一起搬走的邻居,也都动了回老家住的念想!这不,刚回家的父母就在计划着把原先的木门木窗全换成铝合金材质的,墙壁重新贴上瓷砖,地面铺上木地板,院子重新种上花木、果蔬…… 返程时,走在这条期盼了多年的路上,和暖的风习习吹来,我使劲地嗅着空气中收获的气息,陶醉着,享受着。是呀,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收获着梦想和希望,故乡的土路收获着新生与憧憬,我的父老乡亲们收获着幸福劳动和生活的笑声。 有收获有盼头,生活就是幸福的,不是吗?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