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设施没了旧模样 三十年前的农村小学校舍全是用了几十年的平房,有些还是危房。大多数学校只有一间办公室、几间教室、男女厕所和操场。
办公室只有一间,所有的教师都挤在一块儿备课和批改作业;办公室还兼有“储藏室”的功能,教科书、参考资料、教具等都在这里放着;教室是有几个班就有几个教室,没有多余的房间;教室里摆放的是古董级的课桌凳,桌面上被历届调皮的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划痕,要写字只能找硬纸板垫着。
凳子那更令人难堪,凳腿掉了临时找个钉子钉上,有许多学生的裤子或屁股都被钉子扎破;厕所是露天的,碰到雨雪天气师生如厕那是苦不堪言;操场大都是学校的院子代替,面积小不说,而且全是泥土的,天气干旱被踩起的尘土呛得慌。雨雪天一片泥泞,只能取消孩子们盼望了很久的体育课。碰到运动会只好临时借用农村的村路代替跑道。那时候的小学大多没有围墙,全是开放式的,极不安全。
现在的小学都按现代化标准设计,建起了美丽漂亮的教学大楼;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摆上了结实漂亮舒适的桌凳,每个学生还有一个放衣物的橱柜;一个年级的教师有一个办公室,办公桌上每人一台电脑用来备课,这在30年前根本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除了教室还建有综合大楼,里面设有许许多多的专用教室;厕所就建在大楼里,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都能够“方便自如”;操场有了室外和室内之分。
室外操场全是塑胶跑道和草坪覆盖,宛如游乐场;室内操场供雨雪天使用,“任凭风吹雨打,胜似闲庭信步”;学校有了围墙,安上了美观的栏杆,墙边栽上了花草树木,师生好像生活在画中;大门口有了门卫,24小时值班,学校四周安上了“电子眼”,师生们有了安全感。
教育设备上了新台阶
三十年前教师们上课靠的是:一张嘴来说教,一双手来比划,一支粉笔来写画,一个圆规来画圆,一个三角尺来画方。最高级的是圆锥体与圆柱体关系演示的塑料教具,让学生看明白“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偶尔上级分来了一台“投影仪”,这可是“先进武器”,但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教室里大多都没有电源。即便是有电源也缺少投影片或是不会使用。
30年后教室里安装上了多媒体,教师利用动画来教学,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再难理解的问题在“看电影”的欢乐中就解决了,而且学生看得懂记得牢。学校还建起了实验楼,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电教室、美术室、音乐室、舞蹈室、科技室、手工制作室、心理辅导室等等,学生们在玩儿中就学会了知识。 ![]() 教师队伍有了新血液
一个地方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是否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30年前荣成小学教师队伍主要由:民办教师、接班人员和代课教师组成。
应该说这些老师中“南郭先生”有不少。但是大部分教师是称职的,但是是不合格的。他们本身文化水平就低,而且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摸不着学生的“脉搏”。只是凭着一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心,把知识强塞给学生,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30年后的教师队伍清一色的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师德规范、科学知识、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基本功都是百里挑一的,他们经过层层选拔和培训才能上岗。党和政府从政治上和经济上也给了教师最高的待遇,这也激起了教师们的工作干劲和热情。他们注重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寓教于乐。
荣成的教育一年一个新气象,一年一个新台阶。 ![]() 小学生旧貌换了新颜 30年前,荣成的教育还在“五、七”道路上行走。学生既要学文,又要学工学农学军。由于理解上的偏差,把学农就变成了“劳动”,进而演变成“挣钱”。学生什么活都干。养猪、养羊、养兔、扒虾、扒蛤、搂草、摘松果都是学生涉及的活计。现在这些都是小学生看着大人来做,偶尔当当帮手,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以前小学生养小动物,现在到动物园看小动物。
30年前小学生的服装五彩斑斓、长短不齐,家里有啥穿啥;现在统一学生装,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家长接学生不能看服装,只能看脸庞,否则就接错了。
30年前小学生上学都自带干粮,打开干粮袋,那是五花八门儿,没地方加热只能凉啃,教室就是“餐厅”。现在的孩子吃上了热气腾腾的营养餐,一个星期不重样,能吃多少给多少。那整洁的餐厅都气死宾馆了。
30年前小学生不管离学校多远,都要步行到校,连自行车都没有,腿脚都跑得生疼;现在的小学生全都坐上了校车,无论天气多么变化无常,孩子们都是舒舒服服,顺顺畅畅。 ![]() ![]()
--- END ---
△ 图片: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