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梦想成真的时代 刘建文
2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匆匆一瞬,而在人生的历程中却是一部厚重的尘封。26年,在医院发展的更迭变迁中,让我亲眼见证了一个有梦就能实现的时代。
1992年7月13日,当18岁怀揣梦想的我迈进石岛人民医院的大门时,眼前的情景让我多少有一点唏嘘与失落。一排排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低矮的黑瓦房,一条贯穿医院南北坑洼不平的石板路,一两幢点缀在斜坡上的石头楼……。放下背包,我俨然从此开始了人生逐梦的旅程。由于医院地势前后落差较大,特别是由解放时期的老诊室改造成的职能科室所处位置较低,每逢下雨天,雨水就会倒灌进走廊,流入室内,于是大家就用沙袋子堵住门口,再用扫帚把漏进的雨水一遍遍清扫出去。一年四季幽深的办公室很少射进阳光,屋内长期阴暗潮湿,办公条件极为艰苦。但为了改善病人的住院条件,全院职工依然勒起腰带过紧日子,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了病房楼的建设上,那时真恨不能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为节省资金,医院职工利用休假和下午闲暇时间自己动手,拆卸砖瓦,参入建筑施工,就连建造图纸也是由医院亲自参入设计,病房楼搬迁硬是由职工手抬肩扛完成的。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患者因病情危重,急需“CT”检查探测,进一步确诊病情,可是医院没有设备支撑,医务人员只能把患者一次次送到威海市立医院,做完检查后再返回医院继续治疗,给患者的救治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什么时候能够自己拥有一台价值几百万元的“CT”设备,简直就是大伙的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93年医院以前瞻的视野,科学谋划发展定位,印发了“三年、五年、八年规划”,规划简单描述了医院未来的发展蓝图,特别是规划中提出的至2000年,人均工资收入要突破1万元,这对于当时只有130元钱月资的我来说,那更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1995年前后,医院相继启动了办公、诊疗及生活环境设施的改造,职能科室搬进了1600平米的五层办公楼;三层的老旧门诊彻底进行了内部装修;一条年久打滑的石板路也重新进行了水泥硬化;医院西侧一排久远的石头墙建设成一排整齐的门市房;医院融资55万美元引进的以色列CT机也顺利在医院安了家;110户职工搬离了低矮的“棚户区”,住进了房改房,全院职工也由刚来时的200余人增加到300余人。我曾无数次为全院干部职工的创业精神所折服;无数次为社会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所动容,但是让我更没有想到的是18年后的今天,引以为豪的石岛人民医院再次发生着颠覆性地嬗变。
不去说医院的医疗技术日新月异,一项项新技术、新项目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个省、市级科研从无到有,再到屡获大奖;一个个市级专科从零的突破到引领区域行业前沿;一场场全省乃至全国级别的学术会议在医院成功举办。也不说患者需要的“CT”检查再也不用受那奔波之苦,就连影像系统的巨无霸——核磁共振,也早已更新换代。更不用说当年那个“三五八”规划的奋斗目标早已实现……。
但看,随着2009年9月26日新院奠基的礼炮划破长空,一个投资3.5亿元,按三级医院标准建设、占地200亩的新石岛人民医院在石岛新城区横空出世,从此开启了石岛人民医院卫生事业发展的新里程。记得当年的报道上这样写道“这是一所威海地区一次性投资最大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医院的整体搬迁将为全市广大群众带来全新的就诊体验,并将成为推动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引擎”。
是的,就是这样一组数据,为变革中的石岛人民医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3年10月2日开诊的新院,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开放床位635张,分别是老院的2.5倍和2倍;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停车位800个,分别是老院的18倍和5 倍;所有200余个病房全部配有中央空调、独立卫生间、数字电视和24小时热水,尤其是1200平方米的现代化消毒供应中心; 760平方米的标准化重症监护病房;1400平方米的万级、百级、负压手术室,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无纸化、无胶片化、无线网络化的现代化诊疗模式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广大患者来院就诊更便捷,住院环境更舒适,人性化服务更贴心,就医获得感、健康保障感与日俱增。
而我的生活也随着医院的蝶变,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行,由起初的一辆“大金鹿”,变成了1.3L的“小羚羊”,继而又换成了2.0L的“阿特兹”;住,由最初租赁的两间小石头房,换上了宽敞明亮的电梯房……
回首过往,我庆幸当年毕业回到荣成的选择,并由衷的感谢荣成这片生养我的热土,感恩于这个有梦就能实现的好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