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苗条”南下,载着丰腴北归,如今的荣成鲍鱼走着不寻常的育成路。于南下北上之间,小小鲍鱼变的是颜值与价值,乐了天南海北的养鲍人。
南下鲍鱼回家,海上作业忙 自4月27日起,寻山集团去年南下福建越冬的鲍鱼陆续北上,海上生产格外繁忙。5月3日至4日在荣成市寻山集团鲍鱼育苗车间和养殖码头,养殖工人在对鲍鱼进行分拣、筛选后,又运到青鱼滩码头,再通过舢板运往海上养殖区,海上牧鱼,风景无限。 据了解,今年寻山集团共运回239万粒鲍鱼苗及144万粒半成品鲍鱼,所有鲍鱼均为集团自主研发的杂交皱纹盘鲍。今年鲍鱼长势良好。幼鲍南下时的规格只有2.3公分,归来时已长至5.2公分;大鲍鱼南下时大小7-8公分,回来时大小在8-9公分。
为了让鲍鱼极早入海生长,鲍鱼运回后,通常要进行鲍鱼分选装笼。“鲍鱼也是大的吃小的,大小混养,小鲍鱼会被大的吃掉,所以,每年回家后的鲍鱼都要分选,大小各安其所。”工作人员介绍到,“这些鲍鱼昨天下午已经分装好。一般早晨6点多钟,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将它们装车运往青鱼滩码头,然后下海放笼。”
在寻山街道青鱼滩码头,随荣成鲍鱼一起回来的,还有莆田当地360万头鲍鱼。荣成夏天的水温,很适合鲍鱼的生长,莆田鲍鱼来荣成“避暑”也已经很多年了。它们在5至11月份转场荣成,可以规避南方的台风、赤潮等带来的风险和污染。 据了解,荣成市去年约有1520余万头鲍鱼南下越冬,截止目前全市鲍鱼已转场回移586万头,预计5月底6月初,所有南下越冬的鲍鱼将全部北归。
海洋创新之作,破了“两个纪录” 在海产品养殖领域,过去流传“鲍鱼不过成山头”之说,说的是鲍鱼只能在成山头以北的大连等地海域养殖存活。唯荣成人不信这个邪。 1989年,国际鲍鱼市场行情不断上涨,每千克价值400元左右,成为出口水产品中价格最高的海珍品。时任寻山渔业公司党委书记李洪义决心要在荣成养殖鲍鱼。他先后七次到大连水产研究所,与该所所长、全国著名的“鲍鱼大王”赵洪恩合作,在寻山进行鲍鱼人工养殖试验。1991年,16万粒鲍鱼苗在荣成爱伦湾繁育成功,并实现规模养殖,“鲍鱼不过成山头”从此成为历史。
鲍鱼是海洋生物中的“软黄金”,很“娇气”,对水温的要求近似苛刻,最适宜的水温是在12℃至25℃之间,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引起大量死亡。自1999年起,荣成市利用南北方之间的海水温度差,成功探索出了“北鲍南养”技术。2004年,寻山集团开始在福建莆田建立养殖基地,和他们合作开展鲍鱼“南北转场”、冬夏对调养殖。就这样,每年的11月初,荣成将鲍鱼苗和半成品鲍鱼运往福建越冬,次年5月回到荣成海域养殖,11月份再次南下,等到第三年5月回到寻山海域养殖半年,历经3年4次转场,鲍鱼苗方能长成成品。
▲鲍鱼转场到福建一带“南下”
▲福建省莆田市埭头镇石城村村民在转移鲍鱼养殖箱
▲从闽南运输鲍鱼的到港,工作人员正在卸货
目前,荣成鲍鱼的养殖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县级首位,品质全国闻名。2017年全市鲍鱼养殖总面积6238亩,主要产地是爱莲湾和桑沟湾,年产鲜鲍7038吨,占山东省的90%、全国的17%。2011年“荣成鲍鱼”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据荣成市海洋与渔业局、寻山街道资料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