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荣成,民间也因此流传很多有关秦始皇的精彩故事和神话传说。 如:秦始皇与立驾山、千军石、饮马池、成山棘子倒勾变直勾、成山矮松、李斯碑、召石山、秦桥遗迹、秦始皇威贬屎壳螂、夫人山、成山庙里排座次、始皇羞见读书人等。 这些美丽的传说,成为荣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不论始皇东巡是否被术士徐福所蒙骗,但看始皇帝仅有的三次东巡,两次驻足荣成,便可知天眷之所必有大成之处。 如果说,磅礴大气的海,是荣成的魂,那么,巍峨峻拔的山,就是荣成的魄!正是这种凝聚了山与海的精气神,才有了荣成独有的山海奇观。
内敛是农耕文化的基石,而海捕文化的本色更倾向于拼搏。 千百年来,善良勤劳的荣成人,一方面从大山的土地上耕种着赖以生存的粮食,另一方面从海浪中搏取提高生活质量的海味儿。正是这样,一代代的荣成人逐渐养成了勤劳拼搏的精气神!
从农耕保本、海捕补充到海捕为主,荣成的文化与价值在历史的洪流中交替进行。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编修的荣成县志载:海族,荣最称盛,虽老渔莫能尽识。濒海渔家,隆冬,彻夜结绳;早春,剖冰击鲜;惊蛰以后,登筏出海,动经四五十里或一二百里。
谷雨问渔,是荣成的习俗,是海捕文化的生动体现。 这一天是渔家盛大的节日,他们纷纷打起震天动地的渔家大鼓,燃鞭放炮来庆贺,家家户户都要蒸大饽饽、大元宝、聚宝盆等供奉给美丽善良的天后娘娘,烧香、磕头、虔诚地祈盼海神娘娘保佑家人出海平安,渔虾满仓。
年年有鱼,更要年年有余!是善良的荣成人对生活的期待。 然而,荣成人对于海捕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掠夺式的狩猎,他们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将来,为子孙后代留下值得拼搏的大海和资源。经过多年的努力,一个个现代化的海洋牧场被建设成功,从看天吃鱼到天天吃鱼,荣成人将农耕的思路用于海捕,不仅是文化上的碰撞,也是对生活理解的更上层楼。
农耕文化是千百年来汉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的精华浓缩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理念已广播人心,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正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 将农耕文化演变为价值,荣成人用了几十代人的时间。尽管如此,细心的荣成人将农耕文化将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培养和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 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中国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 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这符合荣成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
“自由呼吸 自在荣成”是荣成最新的城市名片。 新的城市形象标识由图案和标识用语两部分构成:图案主要由红、蓝、黄、绿四种色块经曲线和色彩的渐变而组成,标识用语为“自由呼吸 自在荣成”,外观形象既是飞翔的天鹅,又似一座依山傍海的美丽城市。
“山海相连”为核心创意理念,将隽永秀美的青山与一望无际的大海和谐相融。 青山象征着荣成人诚信笃实、坚韧不拔的品质;大海象征着荣成人博大宽厚、 开放包容的秉性;远处初升的太阳把金色的阳光铺满整个海面,象征着荣成儿女在充满希望的蓝色沃土上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
展现了千百年来荣成因海而兴和荣成人逐梦前行的光辉历程,象征了荣成未来发展的希望与辉煌。 显出荣成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质朴好客的渔家民俗,给人以置身蓝天碧海、清风沙滩的自然之感和穿行海草民居、渔港小镇的亲切之情,彰显了城市的宜居特点,让外来人感受荣成海洋文化的魅力、惬意生活的体验、回归自然的享受。
喜欢一座城市,往往始于第一印象;而爱上一座城市,则更多的是因为这里的人和物。 在这里生活得久了,舒坦之余会不习惯其他城市的节奏; 荣成,这座安安静静的小城不止给人“乍见之欢”,更能让人“久处不厌”。 (源于:中国好运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