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荣成 专题 旅游 人才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商家 手机版
新闻 新闻 市情 镇区 名企

荣成 | 百年民俗吃在成山头,万众狂欢三月三

来源:中国荣成 作者:荣成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4-19
摘要:民俗盛会,古风新运! 2018年4月18日,农历戊戌年三月三,在成山头隆重开

民俗盛会,古风新运!

2018年4月18日,农历戊戌年三月三,在成山头隆重开场。至此,全国独有的民俗盛会——“成山头吃会”,承载着民族文化的自信,走过了百余年的沧桑。从2010年以来,已经连办九届,老树新花,渐成一景,成为沿海渔民的又一“嘉年华”。

 

 

  

 
 
 

盛况:万众狂欢

 
 

 

农历三月三,“吃会”定期在成山头举办,由祭海和“吃会”两部分组成。“成山头吃会”以其开放、豪迈的特征,尽享渔家特色美食和欣赏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承担了和谐乡民的社会组织职能。

 

  

 

祭海祈福,重现秦汉祭日盛景。祭海台前,人们恭抬东海龙王,举天方地圆华盖,抬朝天宣长号,乐舞告祭,以一首气势雄浑的荣成渔家号子作为开场,威武的渔家汉子抬请龙王,阵队浩浩荡荡走向祭台,落龙王,献贡品,鸣钟九响开鸿运,致辞焚表谒日主,献酒生幡一帆顺,高香三柱拜天地、欢歌乐舞迎宾朋,再现胶东人民祭海祈福的盛大景象。

 

  

 

团坐共饮,打造千斤渔家盛宴。直径六米六的“中国海鲜第一锅”,再加上十口传统胶东12印大铁锅,打造万人共享第一渔家盛宴。超级海鲜大锅公分24个仓,分别承装扇贝、海虹、牡蛎、花蛤、螃蟹、大虾等海鲜,每仓可装200斤。胶东花饽饽、大锅鱼粑粑、胶东炸黄花鱼、虾酱杂面条、胶东腌干鱼、胶东大包子、鲅鱼饺子、海鲜丸子、胶东大丰收、渔家烀猪头肉等地道的胶东特色渔家宴一网打尽。2018年吃会还增加了首届荣成海洋食品展这一独特的亮点,展区汇集了当地最地道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鲅鱼水饺、盛家火烧、海带面等,让前来的游客不再四处寻觅,在吃会上就能将地道的荣成味儿一网打尽。

 

  

  

  
  
  
  

 

民俗汇演,展现渔家人淳朴热情的精气神。吃会现场,少不了极具胶东渔家特色的民俗文艺汇演。舞狮舞龙、秧歌、锣鼓、渔家号子等表演,带你走进淳朴浓厚的渔家文化,感受渔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独有的属于渔家人的精气神,他们用朴实和勤劳热爱着这地,这海,同时也向往着美好的明天。

本届成山头吃会将以“传承、创新”为主题,由大型祭海祈福大典、同舟共济渔家宴、海洋民俗文艺汇演三部分内容构成。活动时间为今日和4月21、22日。

 

  
  

  
  
  
  

  

 

 
 
 

历程:饱经沧桑

 
 

 

作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民俗聚会,成山头吃会传承着胶东渔家独有的文化和记忆。它,起源于清末,1922年被收录于《中华全国风俗志》。

1949 年以前的中国乡村,“吃”是头等大事,“成山头吃会”因“吃”成“会”,超越了个体“活下去”的困境,源于当年渔业生产的协作关系。成山头脚下的大西庄村地处龙须岛中心,村南是一片海滩,这里是当年成山头吃会的大本营。

 

  

“脚子”主人,召集吃会。过去,荣成沿海渔业的作业工具,主要为风帆加人工摇橹的“脚子”,这种小渔船长两丈,宽7到8尺,深3尺,能装4千多斤鱼货,是当时成山头一带渔船的标准尺寸,比现在的挂机舢板大点。这是一笔很大的财富,并非家家都有。有了船,就可吸引无船户的散网入伙,更可抽取整条船全年收益的一半,这是船主又叫“半主子”的由来。有“脚子”是召集吃会的前提,但这还不行,“半主子”须有丰富的看海经验,否则,整条船收成不如别家,人家也会撤网散伙。

 

  

 

袁文明的父亲兄弟三人,老大袁衷治、老二袁衷古、老三袁衷进也就是袁文明的父亲,袁氏三兄弟没有分家。袁衷进虽小,却是看海、行船、打鱼的行家,是他家那艘船上的“老艄”(船长),上了岸,也是家族说了算的人,能力决定地位。那时,谁经验丰富,谁家打的鱼就多,谁受尊重,才能作为主会人。

橛子决定收成,打橛多家协作。上世纪前半期的成山头沿海,流行定置网捕鱼。春季鱼虾洄游前,渔民都在海底打下一根根长两尺、头尖中凹的木橛,手腕粗的葛子藤一头拴住橛子,一头系拴一扣渔网。

“网就是灶”,作为渔民的衣食之源,打橛是个技术活,也是渔家一年最重要的工作,需要三条船18个人,十几个家庭的协作。而打橛子的,一定要去吃会,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1937年春,龙须岛渔民发了对虾财:5扣网就能出一船(4000多斤),而往年装一船需十几扣网。当时还招来一艘日本货船,它停泊在海驴岛附近,以5分钱一对高价抢购,而陆上鱼行出价2分5,龙须岛渔民便摇着“脚子”,冒险驶经浪大涌急的成山头海域,前去卖虾。鱼行把收购价抬到3分8一对,渔民才放弃了冒险。对虾汛持续了半个月,渔民发了财。那年的“吃大会”特别丰盛。即使不能喝酒的,也大碗吃饭、大块吃肉,一个人可以吃3碗米饭,那时一碗米饭是半斤。这场吃会一直到过晌3点多。

 

  

 

日军禁聚会,吃大会停办。与1940年3月渔汛同时到成山头沿海的,还有日军的侵入。 36个鬼子,一挺机枪、一门钢炮、一艘汽艇,在海滩南山修建的钢筋水泥据点,卡住了附近8个村庄通向南岛的唯一道路。控制了龙须湾3公里的海口和70多条渔船。除杀人,焚烧渔网、橛子、木船,绑架妇女进岗楼勒赎,日军还严禁乡民聚会,其实是怕乡民抱团,吃会自然被禁。

 

    

1949年之后,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业、渔业生产变成了“集体劳动”,生产方式的改变,彻底抽掉了成山头吃会存在的必要基础和情感纽带,“成山头吃会”也未再举办。

2010年4月16日,恰是农历三月初三,销声匿迹60 多年的“成山头吃会”重新开场。渔村社会的独特风俗重回人间,并随着民俗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

 

  

 

 
 
 

意义:和谐四方

 
 

 

过去,成山头周边的乡村一直具备农、渔两种形态。渔民有地,兼做农耕,农民也随船出海。每年谷雨之际,渔民要出海,在街头遇到乡邻时,会用手拍一把农民乡邻的肩头,说一声“帮我看看地”,农民也会大手一挥,报以一声干脆的“行”。农民定不负重托,也会得到渔民的慷慨回报。渔民每一次出海回来,除了以鱼虾海鲜回馈,爬虾、小鱼这些腥肥也会送给农民,作为大田肥料。此外,打桩、挂网、出海这些渔业生产环节不是一家一户所能完成的,在客观上也决定了“多家协作”的必然性。

这种互利的帮助,加深了渔农之间的感情,而日渐累积的感激之情,无以表达,当地大户便在农耕、出海之前召集组织乡邻,“把酒话乡情”。年复一年的互助,分散个体的表达,逐渐演化为一种社会现象―――可以人人参与的“成山头吃会”。

 

  

 

“吃会”现场,全员动手,搬椅抬桌。随后,男人坐在一起,女人和孩子坐在一起,以示有别。会上,佳肴飘香,大碗斟酒,大盆盛肉,场面热烈,即使过往路人也会成为座上宾。“成山头吃会”,便由此而生。时间一长,“成山头吃会”就成了当地一年一度最大的公共事务。

开放热烈的“吃会”,除给农民、渔民提供一个相互感谢的机会和场合,这也给少数闹了矛盾、有了嫌隙的乡民重塑人际关系的机会,“举杯一笑弥嫌隙”。在“吃会”上,大碗喝酒、豪情碰杯的人们,假如以前有了矛盾,必然会全部忘掉,从实际利益层面增强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如今,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符号,成山头吃会传承的已不仅仅是吃会祭拜的形式,通过这样的民俗活动传达着久远的文化,释放着丰厚的积淀,将其蕴含的和谐共享的精神流传开来,并丰富着渔家文化、海洋文化,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

责任编辑:荣成
首页 | 荣成 | 专题 | 旅游 | 人才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商家

Airc.cn鲁ICP备19021707号-2 Airc.net.cn ICP证:鲁ICP备09065580号 技术支持:平台技术由风云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电脑版 | 移动版鲁公网安备 37108202000325号 图片均来源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电话:0631-3882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