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石岛重工有限公司制造的两件360吨和240吨超大型塔器设备发往国家重点项目基地,这是迄今为止该企业交付的最大单体压力容器。这是石岛管理区装备制造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石岛管理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49家,主要涵盖远洋渔业、装备制造、海洋食品加工、海洋科技生物等产业。在荣成市进入突破式发展的新时代,在全面争先领先、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背景下,石岛管理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上寻求突破。2017年,石岛管理区实施了当年投资108亿元的25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包括黄海军民融合、华鹏机器换人、鸿德生物医用蛋白等一批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目前,全区主营收入过亿元企业达33家,创业明星企业32家,工业利税同比增长10.5%。
打造装备制造业“石岛升级版” 把潜在优势变为高质量发展增长点 黄海造船利用专业船舶设计研发平台,向客滚船、重吊船、远洋渔船、军辅船等优势船型转变。去年,已完成第5艘中韩航线大型豪华客滚船的建造,并成功完成重点科技项目——南极磷虾加工船研发。在2017海峡渔业周·渔业博览会上,黄海造船与福建省平潭县远洋渔业集团签订金额10亿元的两艘南极磷虾捕捞加工一体船订单。2017年,黄海造船获评全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3.2%。
华鹏玻璃建设的5.5万平方米智能化车间、自动物流库,实施了机器换人和生产流程100%自动化,破损率接近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去年,华鹏玻璃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1%。
石岛重工有限公司去年新增订单5亿元,产值增长30%以上,成功向以色列出口了海水淡化系列设备。今年上半年,石岛重工还将建造20多套各类大型装备交付俄罗斯、巴基斯坦、委内瑞拉等“一带一路”国家客户。
这3家大型企业只是石岛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代表。荣成造船工业集团、福瑞德冷冻空调有限公司等装备制造企业,都先后启动转型升级。目前,石岛管理区正大力推进南极磷虾加工船、华鹏玻璃智能工厂、黄海造船机器换人、船舶设计中心运营和设计能力提升等重点项目,向特色化、智能化、集群化方向用力。
加快海洋食品企业动能转换 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海洋高端食品出口是石岛海产品深加工的重头戏。在当前国际市场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石岛管理区支持引导食品加工企业加快动能转换,创新转型、突破制约、提质增效。 赤山集团今年进一步加快国际大宗鱿鱼集散交易基地建设。投资5亿元的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鱿鱼精深加工基地——海都海洋食品产业园已投产,以鱿鱼为原料进行9大类120多个品种的精深加工,加工量占国内总量的30%多,产品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最大的鱿鱼精深加工基地。投产仅6个月就创汇近5亿元,实现了鱿鱼精加工产能、研发和技术装备的新产业构架,带动纳税增幅48.8%。
泰祥集团实现海运澳牛进口等4个国内“第一单”,工业旅游率先在威海破题。去年至今,泰祥集团还连续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产学研军民融合奖、最具影响力水产企业品牌,体现了创新兴业和首创精神。其中,皇朝马汉电商交易平台实现交易额1.3亿美元,成为石岛管理区海洋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
鑫发集团从远洋捕捞到金枪鱼加工,再到进军保健品领域,金枪鱼蛋白肽提取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形成新的产业体系,成功入选全省中小企业“隐形冠军”。目前,蓝润金枪鱼加工基地多个新项目正加紧推进。
2017年,石岛管理区还实施了香港百佳海洋食品、上海佰利食品、吉泰休闲食品等5个海洋食品重点项目,都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17年,全区食品加工业进出口额48.4亿元,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一半。
“龙头倍增计划”聚集新兴产业 集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资源要素 2017年以来,石岛管理区先后实施了鸿德医用蛋白等6个海洋生物科技项目,生物科技集群规模增长30%,高新产业比重达到了28%,海洋生物科技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亿多元。
突出业态创新带动。石岛管理区打造了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洪涛院士工作站等12处创新平台,以皇朝马汉、船舶技术研发中心等为支撑的平台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带动服务贸易额突破9500万美元,增长53.6%。 强化对外开放拉动。石岛新港三期投入使用,在国内中韩航线率先换装两艘豪华客滚船,迄今拥有7个口岸资质,在国内率先实现澳牛海运进口,全年货运量增长21%,出入境旅客连续第6年居全省海港口岸首位,拉动全区进出口总额达到83.5亿元,创历年新高。
依托要素集聚推动。石岛管理区争创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单打冠军和小巨人企业18家、技术创新项目26项,4家企业在新三板和区域市场挂牌,上市挂牌企业总数达17家,市场主体增长15%。 石岛管理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荣成市委、荣成市政府提出的“石岛要在突破式发展上当先锋打头阵作表率”的要求,今年,石岛管理区将以创新为动力,努力打造产业有高度的创新经济领航区。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石岛管理区已启动“龙头倍增计划”,眼下正积极筹备清华大学国家级核能研发中心、研究生院以及日处理能力20万立方米的海水淡化项目;积极引进清华控股等“国字号”企业,大力发展核电衍生产业,打造国际化核能利用和创新示范基地;加强与歌尔集团合作,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力争2年内,全区销售过5亿元、纳税过千万元企业分别突破10家和25家,支柱产业集群过千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