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心人,感谢您给孩子捐献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配型成功率仅为几万甚至十几万分之一,您与孩子能配型成功,这是一种缘分。希望这种缘分能让我们将来有机会相见,到时候,我和孩子一定要好好感谢您……” 这是一位年轻母亲写给张明青的感谢信。
张明青,港西镇港山后村人,威海碧陆斯光电企业职工,今年36岁。3月29日,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明青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将用于救治北京一位不满2岁的白血病患儿。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月30日,记者在青荣城铁荣成站出站口第一次见到了张明青。在市红十字会专人陪同下,他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回到荣成。看到接站的志愿者和记者,张明青显得十分拘束。采访中,偶尔还会脸红。问及捐献的初衷,张明青回答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当时也没想什么,就觉得能救人,真好!”朴实无华的一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是啊!救人,哪需想那么多。
受捐家属写给张明青的感谢信。 2011年,一次献血时,张明青偶然看到了招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通知,他便立刻报名并完成了采样。2017年12月,张明青接到市红十字会通知,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位白血病患者初配成功,询问他是否愿意为这名患者捐献。刚接到电话的瞬间,张明青怔住了,时隔多年,他都忘记了当初报名的事。“不会是诈骗电话吧!”回想当时的情景,张明青笑着告诉记者,自己打了好几个电话确认,得知确有其事,他心中万分激动。“没想到配型成功了,我当时真的挺意外的,能救人是好事,没什么好犹豫的!”张明青立刻打电话回复,表示同意,并再次采样进行高分辨配型检测,配型成功。 2017年12月29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陪同张明青在市中医院进行了全面体检,并将体检报告提交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进行分析。等待过程中,张明青心里十分忐忑,担心自己当前的身体状况不符合捐献标准。“这几年,我体重增了不少,报告显示,我有脂肪肝,转氨酶也偏高。我着急啊,不知道这些会不会影响捐献。”张明青一边焦急地等待结果,一边锻炼身体。“我想着,如果体检报告没问题,那我很快就可以捐献了,得好好锻炼、减减肥,别影响捐献。”终于,今年3月,张明青接到通知,体检报告合格,可以捐献。“这几个月,我多次给市红十字会的同志打电话,通过他们联系上级红十字会询问体检结果。他们也告诉我,分析体检报告需要一个过程,让我耐心等待。现在想想,我当时可能是有点紧张,担心自己的身体不达标。直到接到确认通知,我心里的大石头才放下。” 3月24日,张明青在我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和无偿献血志愿者的欢送下,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经过4天的动员,于3月29日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刚开始采集时并不顺利,张明青的血管比较细,护士扎了好几针都没成功,身边陪护的人都着急了,可他却只是安慰护士“没关系,慢慢来”。看着自己的血液顺着导管渐渐流到机器中,张明青的心暖暖的,想着可以救人了,真好!
当被问及捐献后身体如何,张明青笑着拍拍胸口:“身体没啥事,就是捐献时得一直躺着,我也有点紧张,不敢乱动,怕影响血流的速度。当时,护士还安慰我让我别紧张。睡了一觉起来,我才真的感觉自己完成了使命,心情放松多了。” 记者和志愿者将张明青送回家中,看到了他的家人。妻子王云霞也专门从单位赶回来迎接他。看到丈夫成功捐献归来,想着丈夫的善举能挽救一个生命,王云霞的心里十分激动。 采访中记者得知,张明青与王云霞是在一次献血志愿活动中认识的,后来走到一起。2013年,王云霞就志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在知道丈夫配型成功后,王云霞是第一个同意的人。不仅如此,她还帮忙说服公公婆婆,帮丈夫取得家人的支持。她告诉记者:“配型成功能救人是好事,若我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我也会义无反顾地去捐献。” 从2010年至今,张明青坚持每半年参加一次义务献血,并在休息时间积极参加献血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他已在烟台威海两地义务献血近万毫升,其中威海地区8400毫升,家中荣誉证书和献血证有厚厚一摞。这次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他还有意外的收获。“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时候,医护人员送来了受捐家属给我写的感谢信。我这才知道,受捐者是名不满2岁的孩子,多么幼小的生命啊!想到我的造血干细胞会用来救治他,我心里就好像多了一份牵挂和期待,希望他能健康成长。”说着,张明青拿出感谢信,小心翼翼地翻开给记者看,一字一句地读给记者听。随后,他认真将信折叠,放进证书中夹好。或许对他来说,这是他这次善举收到的最好的回报。 ![]() 张明青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坚持献血已经成为他的习惯,有了这次捐献经历,感觉自己身上多了一份传递正能量的使命。他说:“我不希望大家把我当成英雄,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只要我身体达标,我就会坚持义务献血,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 END --- △ 市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