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荣成 专题 旅游 人才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商家 手机版
新闻 新闻 市情 镇区 名企

荣成 | 用文化源泉滋润“清明”

来源:掌上荣成 作者:荣成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4-07
摘要:梨花风起是清明! 清明节,各地都倡导移风易俗。3月27日,荣成市文明办、民政局、公安局等5部门联合发布《文明祭扫生态清明倡议书》,倡导现代殡葬文化理念,旨在推进移风易俗,营造生态、文明、节俭、平安的良好氛围,这既反映了民意期待,也引起社会的点赞

梨花风起是清明!

清明节,各地都倡导移风易俗。3月27日,荣成市文明办、民政局、公安局等5部门联合发布《文明祭扫·生态清明倡议书》,倡导现代殡葬文化理念,旨在推进移风易俗,营造生态、文明、节俭、平安的良好氛围,这既反映了民意期待,也引起社会的点赞与呼应。

穿越数千年的沧桑历程和历史时空,作为中华民族缅怀先祖、先烈和故去的亲人,慎终追远的共同节日,清明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强大的时代穿透力,节日民俗千古流传至今不衰。作为国家法定假日,清明节又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回归,留住了民族的根。它的文化内涵与外延已不再局限于扫墓祭祖,而是随着时间绵延和挖掘、实践与扬弃,变得更丰富多彩,成为一个可以影响世界的民族符号和印记,成为软实力雄厚、能够令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财富,展示出强烈的文化自信。因此,在强调文明祭扫生态清明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挖掘其文化、历史资源,用文化的源泉来滋润和澄明人们的心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清明的文化价值,借此正本清源,达到移风易俗的预期。

生死两相隔,思念无尽时。年年岁岁的清明节,都是行人断魂时,每到这一天,人们都置料峭春寒或交通拥堵于度外,携亲带友、扶老携幼去扫墓祭祖,只为奉上心香一瓣。完全凭借着这种发自内心的虔敬,清明节由此穿越时空、历经沧桑而盛行至今。因此,必须正视清明背后的价值观,特别是文化价值观,应该认真思考这些看似同现代生活无关,曾一度被拒弃的传统观念,在当下现实中正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必须看到,由于近年来物质生活的丰裕,有些旧俗逐渐回归并烙上了古代巫魅的印记,在倡导绿色发展、巩固文明城市建设成果的当下,显然有悖于现代观念,与推崇祖宗、强调血脉的心理诉求似乎有所不宜乃至格格不入。对此,我们应对这种消极消费予以积极引导。荣成市人民政府通过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文明祭祀生态安葬的实施意见》,倡导绿色殡葬、低碳祭祀、节俭祭祀、安全祭祀;依靠下发《关于取缔封建迷信和超规格殡葬用品的通告》,依法取缔相关封建迷信和超规格殡葬用品;出台节地生态安葬居民实行奖补政策等,都是基于物质、心理层面的引导。

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显然不能让优秀文化之光照耀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更应该从文化层面上增加人们对取缔旧俗的认同,毕竟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被“焚烧”“消费”的结果就是一纸灰烬,与其用火光将其变成转瞬即逝的过眼云烟,不如返璞归真。人们应在感受天人合一的浓厚氛围,充分认识生态保护至紧至要的基础上,将清明节中“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文化情怀、精神内涵、民族特性发扬光大,关注、保护和宣扬那些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这才契合清明节的本质内涵。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发扬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让清明节这祖辈相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承载并传承起尊老、敬老、爱老的美德,成为我们活着的人缅怀、思念逝去之人的纽带,启迪、教育后人铭记先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奋发图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够流传,根脉在于文化内涵的传承性。清明节的扫墓祭祖,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一个体现,核心就是孝老爱亲。一个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就能于内心坚守生命的价值。我们应以感恩的心为先人除去坟地的野草,恭敬地献上鲜花供品,以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最真挚的感恩。另外,鲜花祭祀、网上祭祀、家庭追思会、社区公祭、设立小型“公祭堂”等形式,也都能够准确表达追忆过去、感恩先人之情。我们应不断扩大和放大清明节的文化影响力,将其作为一次绝好的家庭教育和红色教育的契机,在追缅先祖、先烈的人生经历和经典故事的同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地制宜地开展和深化传统家庭美德教育,促进家庭和谐,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弘扬优良家风和时代新风。应认识到绿色是大自然和生命的底色,是新发展理念的要义之一,也是社会生活的应有原则,自觉远离“无火不成祭”的旧习,做革除陋习、文明祭扫的践行者,使清明节返璞归真、名副其实。

总之,中华民族对现世生活的专注,对家庭的尊崇,对祖先的感恩,对血脉责任的认同等价值理念,已经在清明习俗中清晰可见,需要我们共同行动。当“清明雨、绿色风,生态葬、文明祭”成为风尚,就会更加凸显和强化感恩、责任、使命等理念,从而让清明节更“清明”,真正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区别于一般宗教的一个升华和超越形式。

责任编辑:荣成
首页 | 荣成 | 专题 | 旅游 | 人才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商家

Airc.cn鲁ICP备19021707号-2 Airc.net.cn ICP证:鲁ICP备09065580号 技术支持:平台技术由风云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电脑版 | 移动版鲁公网安备 37108202000325号 图片均来源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电话:0631-3882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