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歌唱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洋渔号(荣成渔民号子) (请在wifi条件下打开)
渔民号子又叫渔家号子、海洋号子、海洋渔号。是过去渔民们在经年累月的下网、捕鱼、入仓等劳动过程中,需要集体发力时用来协调大家力量时产生的。它主要流行在中国沿海捕鱼比较集中的地区,如北方的秦皇岛,山东的胶东半岛,上海的崇明、宝山,浙江的舟山,福建沿海以及广东、广西等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渔民号子的节奏是根据劳动强度来变化的,人们把音律的长短跟劳动的轻重缓急巧妙地结合,用号子声起统一协调的作用。劳动强度小、动作幅度不大时,渔民们所唱出的号子,多是委婉动听,节奏和缓的曲调;劳动强度大时,号子粗犷豪迈、节奏性强,先由领号发声引领,当大家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到一起的时候接声,让力量集体爆发,达到一鼓作气的作用。
渔民号子的演唱形式,主要是“一领众合”式,还有“二部轮唱式”和齐声及重复演唱的。领唱者称为“号头”,合者为“答号”。“号头”多是由经验丰富、富有权威性的船老大或者负责此项劳作的领头人担当。渔号有上网的、拾锚的、摇橹的、张蓬的、拔绠的、捕鱼的、竖桅的……领号者能根据船行的节奏,在船上跳着、舞着,即兴喊出指挥和鼓劲的号声。
据《荣成市志》记载:荣成的民歌类型之一就是渔号类,包括蹬船号子、摇橹号子、升帆号子、打橛号子、行挂号子、拉船号子、赶船号子、上网号子和抬船号子等40多种。由于南北的潮汐不同,渔民居住的地域不同,号子在渔业劳作中的力度和风格有一定的差别。但根据当地的劳作特点,总体可分为生死号子、自由号子、抒情号子三类。
生死号子节奏非常强烈,也称拼命号子,是在海上遇到风暴、顶风逆流或者在遇险救急的情况下使用。 自由号子,也称一般号子,用于拉大船、蹬船、拉网时使用。这时候劳动强度不那么激烈,因而号子节奏平稳,有慢有快,整套号子听上去有力度有间歇,响亮而悠扬。 抒情号子,也称歌唱号子。这种号子采用了号子中少有的3/4拍,旋律优美,流畅欢快,带有明显的歌唱风格和浪漫色彩,多用于收港时。
1960年,荣成市大鱼岛业余剧团创作的歌曲《上网号》《劈风斩浪夺丰收》《歌唱新渔村》分别在山东省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此后至1995年,荣成市新创作歌曲50余首,部分在省及全国刊物、电台发表或演播,使得荣成渔家号子和其它歌曲一起,在全省乃至全国唱响。
就像西北人酷爱“信天游”,东北人喜欢“二人转”一样,渔民号子是胶东人世代相传的情结。在2009年山东省首届山东民歌演唱大赛上,荣成第四代渔民号子传承人李永喜等人所表演的《海洋渔号》以其浓郁的海洋风情和原汁原味的渔家气息,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最终荣获原生态民歌组一等奖。
• END • 来源:人文威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