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荣成 专题 旅游 人才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商家 手机版
新闻 新闻 市情 镇区 名企

荣成 | 正月初二出门,不一样的“走”

来源:中国荣成 作者:荣成 人气: 发布时间:2018-02-22
摘要:三十守,初一拜,正月初二走一走。 沿袭数千年的春节文化,主题有祥和、丰收、平安、富贵等等,更多的是为团圆,走亲戚更是最重要的民间习俗之一。 数千年来,人们在完成守岁,拜年等程序之后,便开始了走。无论遇上怎样的年景,无论是风是雨是晴是雪,走亲
 
 

三十守,初一拜,正月初二走一走。

沿袭数千年的春节文化,主题有祥和、丰收、平安、富贵等等,更多的是为团圆,走亲戚更是最重要的民间习俗之一。

 

 

 

 

数千年来,人们在完成守岁,拜年等程序之后,便开始了“走”。无论遇上怎样的年景,无论是风是雨是晴是雪,走亲戚的情景总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二准时出现,那成群结队、三三两两或独来独往的走亲戚者是村庄之间、城乡之间流动的风景,场面异常热闹,蔚为壮观。

 

  

 

在荣成,走亲戚从正月初二开始,大概要持续到十五以后才算结束。正月初二一大早,便拉开了走亲戚的序幕,人们穿新衣,大人带上孩子,少男少女结成伙伴,提上礼品,行进在走亲戚的路上。物换星移,春节“走亲戚”的形式、内容也在渐变,内涵更丰富。

 

 

  

 

出门样样顺:交通工具变化大
 

 

 

亲戚要去“走”,这与荣成的地理特征和语言习惯有关。荣成有绵延起伏的山,纵横交错的河,宽广无垠的海,地形地貌复杂多变。过去村与村之间大都不通公路,只有沙石路和土路,人们出去办事或者走亲访友要靠脚来走,走是乡亲们出行的主要方式。

 

 

正月出门走亲戚,在过去不易,没有公交车,没有自行车,远道近路,完全加步撵。过去腊月正月风大雪大,路不好走,一步一滑,没有大道,全走小路,还得踩着雪走。一般都是吃完早饭,喊着伙伴,拐着篓子,一天接一天,出上家出下家,当时也没有觉得累,晚上回到家感到腰疼腿疼,胳膊疼肩膀疼,那是走路累的,拐篓子压的……

 

  

 

 

1960、70年代后,出现了骑车走亲戚的场景渐成大势。由于自行车适用于多种道路,不仅减轻了“走”的强度,而且加快了“走”的速度。

1980、90年代,摩托车的出现,提升的“走”的效率,缩短了“拜”的空间。

 

 

进入新世纪,盛行电话、手机拜年后,人们依然割舍不了“走”的习俗与情结。“村村通”油路,交通更便利了。村与村之间通了水泥、沥青路,私家车、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都派上了用场。开车的、坐车的、骑车的、步行的各就其便,走亲戚也就方便多了。

在荣成,自从开通了荣乌高速、青荣城际铁路,空港、陆港、海港三元并陈,形成了立体化的交通网,滨城融入了“一小时”“二小时”“四小时”的城市生活圈,再加上正月初二公交车就恢复的常态运行,让“走”的方式增多了,“走”的范围扩大了。每年春节走进走出人多了,昨日才相约,今晨可见面。交通正在缩短亲朋的地理空间,密切着亲朋的情感交流,让正月初二“走”的有滋有味。

 

  

 

礼品数千般:花色繁多不再“换”
 

 

 

过去,从初二开始走正月门,七大姑八大姨,姐夫舅子捎连襟,就排上日程了。惯例是“先看姑,后看舅,丈母娘最靠后”:初二拜姥姥家,初三拜丈人,初四拜姑家,初五拜姨家,初六拜姐家,初七初八,新亲老亲,以此类推,年年如此。

亲朋好友好长时间不见面,互相走动走动,聚在一起,互相沟通,叙说衷肠,交流情感,拉拉家长里短,谈谈新闻趣事;关心询问双方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孩子的读书升学情况,子女的工作婚姻情况,庄稼地里的耕耘收获情况,果园里的水果产销情况,家庭的收入开支变化情况等等,节日的氛围更浓厚了。

 

  

 

出门各家带的东西,大俗套,完全一样。一个白色柳条家篮子或拐篓子,里面搁一个大花包袱,装上四个大枣饽饽,八个莲子,图的是“四平八稳”的吉利吉祥,属于非带不可的。1970年代末,又增加一斤桃酥果子、一瓶酒。篓子装满了,包袱四个角对棱系上,上面用一个鸡皮毛巾一盖,用旧时一庹长的小围脖往篓子上一套,拴在肩上就出发了。

 

 

 

到了一家,拜个年,问个安好,半大不小的孩子在一块耍耍玩玩。吃过午饭,临走时,亲戚打开看看,饽饽蒸得怎么样,大不大,白不白,笑没笑,再给换一个饽饽。这是规矩,家家都是这样,没有多留的,只给换一换,这就证明留了,如果不留的话,那就是瞧不起人。一个正月出完门下来,饽饽“颠簸”得一方一块,四漏八半,已经不成形了。桃酥果子挤得压得全碎了,拿不住了,都成了碎面。天天走亲戚,亲戚少的人家看了都笑话,打趣地说:“天天闲不住,天天往外跑,简直成饽饽贩子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过去正月里拐着篓子出门走亲戚的经历,已经成了历史。

 

  

 

现如今,生活的富足,让人们看淡了物质上愉悦。现如今生活好了,节礼真的是五花八门,千种百色,酒是成箱,肉食成套,大家已经不在乎多少,不再为留与不留而纠结。老规矩也不全都保留,比如年轻人走亲戚基本上都把带去的酒和补品撂给了亲戚,以示孝敬。富庶的生活,让人们胸怀开豁,看中的更是浓浓的亲情友情!

 
 

 

开心话变化:欢聚一堂兴致高
 

 

 

处于农耕时代荣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农民日出而耕,日暮而息,年头到年尾,从来不得闲。到了寒冬腊月,又要忙年。老爷们忙着赶腊月集置办各种年货,老娘们在家炕上锅灶忙忙活活,又蒸又卷,又包又磕,蒸饽饽,磕莲子,卡面鱼,做豆腐,煮下货,熬猪冻,样样数数都准备得井井有序,绰绰有余,庄稼人家里家外忙得不可开交。正月里出门走亲访友,办酒席,买礼品……

 

 

 

由老一辈传承下来的过年习俗,家家户户丝毫不敢马虎敷衍。

来的都是客,准备一顿丰盛的午餐,是亲戚家最忙碌的大事。在饭食上,广泛流行于乡间的风俗是“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迎客吃面条,送客吃饺子。一般解释是:面条形似绳子,客来了绊住他的腿,希望他多住几天,表示留客的诚意;饺子形似元宝,客要远行,祝他出门发财。

 

 

家宴菜肴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荣成在饭食上也十分重视“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酒水叫“长流水”,鲤鱼叫“年年有余”,大蒜叫议和菜,醋叫忌讳。旧时午饭一般是男人先吃,等男人们吃饱喝足了,女人和孩子才吃男人们撤下来的菜。勤快的主妇一般都做面条迎接客人,吃完饭后,男人们再接着喝茶、抽烟。女人们吃完午饭后,女主人又张罗着包饺子,要让客人吃过饺子再回家。

 

 

如今走亲戚吃的酒席,是大家一齐动手,下酒菜动辄就办出十二道,取十二周全之意。更多的时候是超过了这个数字,而且,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开怀畅饮,喝的是舒心的酒,说的是掏心的话,将正月初二的喜庆气氛推向了高潮。

 

 

 

压岁钱变脸:不再是元角分
 

 

 

走亲戚,最有趣的是孩子。

亲戚一年未走动,或者两年没来往,都有些生疏了,人家的姑娘长高了、变样了,儿子长胖了,变帅了,你会一下子叫不上人家孩子的名字,却夸这女子长得“心疼”,这男孩子长得“攒劲”。然后你嘘寒问暖,打听一下人家大人们的情况,却难免张冠李戴,弄出些笑话,末了你叹息一声:“老了,没记性了,把人家孩子慢待了。”

 

 

 

走亲戚来的若是孩子,是要给压岁钱。开始把“压腰”。1970年代后,有人叫“作业本钱”的,三角、五角,最多的不超过一元,都是准备好的新票子。当孩子离开人家时,主人追着赶着也要把这钱塞进孩子的口袋里,说是买个作业本,做个好学生。孩子们接过钱,俨然一下子富裕起来,那兴奋劲甭提了!

 

 

 

如今生活富裕了,给孩子的压岁钱也大方起来,一百、二百是个底数,成千地给也不是凤毛麟角。手机的普及,微钱、QQ红包如雨,不过对孩子的殷殷期许还如以前。

正月初二走一走,走亲访友、看望老人的风俗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人们的生活也日渐富足,但“走亲戚”的那份亲情,依然暖暖融融。

 

责任编辑:荣成
首页 | 荣成 | 专题 | 旅游 | 人才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商家

Airc.cn鲁ICP备19021707号-2 Airc.net.cn ICP证:鲁ICP备09065580号 技术支持:平台技术由风云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电脑版 | 移动版鲁公网安备 37108202000325号 图片均来源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电话:0631-3882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