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你, 也是靠着“一身正气”起床的吗? ![]() 今天特地为各位整理了7个驱寒方法,助你温暖一冬哦~ 自制药包保暖 很多人在冬天都有过手脚冻得睡不着的经验,为了安然入睡,只好怀里揣个电暖包进被窝,或者干脆整晚用电热毯。然而这些都是不安全的保暖方式,前者更容易造成烫伤。其实,要改善体质虚寒而致的冬季怕冷,可以试试自制中药保暖包。 操作方法 制作中药保暖包需要丁香20克、花椒10克、小茴香20克。将三味中药炒热至50摄氏度左右,再装到小布袋中(布袋的材质需偏厚一点,但透气要好),用布条固定在肚脐部,每晚一次。
丁香、花椒、小茴香有辛温助阳的功效,炒热可加强温脾肾阳气的作用。而外敷肚脐,即中医经络中任脉的“神阙穴”,可直接温煦任脉,培元固本,补充脾肾阳气,令身体阳气充足,温达全身,使人从内而外地暖起来。
外敷盐袋 另外,外敷盐袋也可达到温痛的功效。 操作方法 将粗盐装入袋中,放入微波炉,用中高火加热1~2分钟,然后趁热将盐袋敷在寒冷或者不适的部位。 粗盐为天然盐,有很强的渗透力,能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中医认为,咸味归属肾脏,加热后外敷神阙等穴位可以达到温煦肾中命门之火的作用,从而通畅经络,温煦全身。 砭石温背 除了外敷中药保暖包和盐袋,运用砭石温背,同样可以发挥温煦阳气的效果。
最早在《黄帝内经》中,便有古人用砭石治病的记载。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术源于石器时代,是中医的六大医术之一。
砭石中又以泗滨砭石疗效为最佳。现代研究发现,砭石有奇异的能量场,作用于人体可产生红外热像,并可循经而行。它石可发出极远红外线电磁波,并能产生超声波脉冲,接触人体可加速血液循环。加入热水中,再外敷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有很好的温煦阳气的效果。而砭石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是其他石头不能代替的。
操作方法 可以将砭石放入70摄氏度的热水中,取出后沿脊椎及其两边(即督脉及膀胱经)放下,待温度减退时再取下。 按摩阳池穴 感到后背发凉的人,可以经常按摩阳池穴。阳池穴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生发阳气、沟通表里的功效,是阳气的生发之地。
取穴方法 手掌向下,翘起手背,在手腕背面会出现几道皱褶,即腕背横纹。可以摸到从腕部向上连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三条肌腱(即指伸肌腱),以及和小指相连的一条肌腱(即小指固有肌腱)。在小指固有肌腱和无名指外侧的指伸肌腱之间,腕背横纹上,有一个明显的凹陷,就是阳池穴。常按摩此穴可以促进阳气的生发,暖身又养阳。
花椒泡脚 一到阴冷的天气,腿部会有疼痛、麻木、肿胀的症状,而这些正是老寒腿的前兆。俗话说,“寒从足下生,下肢暖,全身益”。为防止老寒腿,大家平时不妨多用热水泡脚。人体的12条经络有6条发源于脚底,泡脚可起到刺激经络运行的效果。气血充足、血流通畅,寒湿之邪无处藏身,腿自然也就无忧了。 厨房里常见的花椒就是一种很好的祛寒药,冬季泡脚可加适量。花椒性温,在中药里属于祛寒类药物,能除五脏六腑之寒,且能通血脉,调关节。 操作方法 先抓一把花椒加入适量水煎熬,待药物充分融入水中时倒入盆中先熏双脚,等水凉到能下脚时用来泡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加入热花椒水,水以盖过脚踝为好,泡上半小时,以全身微微冒汗为宜。因为,出汗是祛寒的最好方法。除了花椒,艾叶也有祛寒除湿的效果。
驱寒养生汤 冬季天气寒冷,来一碗热腾腾,香气扑鼻的滋补汤喝下肚里去,在温暖肠胃,驱除寒冷的同时,又能够美容养颜、防病治病。有约君今天为大家推荐一款冬季驱寒养生靓汤——桂圆大枣红豆汤。 操作方法 原料:干桂圆30克、大枣50克、红豆150克、清水1500克。 做法: 1.红豆用清水洗净,浸泡2小时备用。 2.桂圆去壳留肉备用。 3.泡好的红豆、大枣、清水,上火煮沸。 4.加入桂圆,再次沸腾后,转文火煲60分钟。
桂圆肉性温味甘,益心脾补气血,不但能补脾固气,还能保血不耗。大枣富含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磷、钙、铁等成分,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经典药膳 羊肉是寒冷时节温补的首选食物。常吃羊肉,不仅可以增加人体的热量,抵御寒冷,而且对一般虚寒性疾病有治疗和补益的效果。有约君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这是《金匮要略》记载的一款经典温补药膳。
操作方法 功效:祛寒宣脾、滋补气血。 配料:羊肉300克,当归30克,生姜50克,黄酒、葱、盐各适量。 做法:当归、生姜用清水洗净后顺切大片,羊肉去骨、去筋膜,焯去血水后晾凉,切条备用。先下羊肉后下当归和生姜,武火烧沸,去浮沫,改文火炖1.5小时至羊肉熟烂,加入适量黄酒、葱、盐即可。 (源于: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