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荣成 专题 旅游 人才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商家 手机版
新闻 新闻 市情 镇区 名企

山水尽含千古意 花鸟多见四时情——荣成籍著名画家唐鸿珍先生

来源:掌上荣成 作者:荣成 人气: 发布时间:2017-11-28
摘要:今年9月,记者采访了齐派传人、荣成籍著名山水花鸟画家唐鸿珍。 消瘦颀长的身材、略显花白的头发、黑框眼镜下一双亲切温和的眼睛,随意里透着自然大气,沉稳中不失儒雅之风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位老人是画家,更像学者。 唐鸿珍先生与巨幅国画《 濠梁之乐》。 唐

今年9月,记者采访了齐派传人、荣成籍著名山水花鸟画家唐鸿珍。

消瘦颀长的身材、略显花白的头发、黑框眼镜下一双亲切温和的眼睛,随意里透着自然大气,沉稳中不失儒雅之风……站在我们面前的这位老人是画家,更像学者。

 

唐鸿珍先生与巨幅国画《濠梁之乐》。

 

唐鸿珍,成山镇松埠嘴村人,1930年生,现居辽宁省大连市,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曾担任中国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书画师、国家文化部艺术品价值标准评定画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唐鸿珍倾心中国画数十年,矢志不移。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崇尚写意传情。元四家之一、文人画派代表倪瓒所言“逸逸草草,不求形似”就体现了中国画的审美取向。的确,一位画家如果仅凭技术表现图形,作品就失去了生命。但是,过分追求神韵和意境,以致“得意忘形”,往往造成表达上的含混不清。所以,中国画形与神,即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历来是画家争论的焦点。到了近代,著名绘画大师齐白石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把形与神的关系说得深刻而简洁。唐鸿珍早年曾拜在齐白石门下,与齐派弟子交游甚久,深得齐老艺术精髓,加之有工笔画的深厚基础,绘画既贴近实际,又有象外之韵。

 

秋到荷塘(1963年)

 

映日红(1994年)

 

情趣(1994年)

 

野塘双鹤(1996年)

 

秋风送爽柿红时(2001年)

 

枇杷(2002年)

 

作为一位山水、花鸟画家,唐鸿珍以自然为师,体察万物细致入微。行进于山川,他观其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一波一流,细辨其远近高低、晴晦朝昏之不同。端详于花鸟,他留意其姿态、颜色变化,捕捉瞬间之美。唐鸿珍的家布满了花草,他能像一位园丁一样详细地介绍这些花草的自然属性。在荣成博物馆唐鸿珍现代中国画馆北面墙壁上,悬挂着唐鸿珍题为《濠梁之乐》的四条屏作品。画中的16条鱼姿态各异、惟妙惟肖。唐鸿珍介绍说,为画好这16条鱼,他进行了反复细致的观察:第一次,他来到海边,与渔民详细交谈,了解鱼在海水里游动时鳍、触须、尾巴怎样摆动;第二次,因考虑到要画的是淡水鱼,他靠近养鱼池,向里面扔石子,看鱼受惊时和平时有什么不同;第三次,他来到农贸市场,站在鱼摊前仔细观察鱼鳞。“观察一次就有一次的收获,观察越深入,越能发现生活的本质。我发现,鱼的行动和情绪可通过鱼须反映出来:往前冲锋时,鱼须往后贴;悠闲时,那须子忽闪忽闪的;快乐时,就变成不动的了。”他说。唐鸿珍创作题材广泛,山野、湿地、花木、奇石,雄鹰、白鹤、游鱼等都在表现之列,无论大写意还是小品,都给人以传神之感。

 

《濠梁之乐》(1997年)

 

情趣(1995年)

 

画家对于自然万象,既要入乎其内,还要出乎其外。创作中,唐鸿珍以心灵映射万象,又以万象反映心灵,于有限中表现无限,引人遐想,触人心弦。《秋罢看瓜红》画面以两个南瓜为主体,层次分明,浓淡相宜,色彩饱满,明暗运用恰如其分,让人想到:成熟的南瓜散发着迷人的果香,螳螂闻瓜香而来,昂首蹲在瓜上,交举刀臂欲剖瓜以食。整幅画作古拙浑朴,笔简意出。既表现出丰收的喜悦,又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秋罢看瓜红(1993年)

 

《濠梁之乐》取材《庄子·秋水》中惠子和庄子之论。画面上,鱼儿悠游自得、顾盼有情,让人相信,创作者以自己的方式肯定了“鱼之乐”。该画用色清新淡雅,活泼中透着虚静。《濠梁之乐》的背后有一个故事。1981年3月的一天,时年51岁的唐鸿珍与施南池(现代著名诗、书、画家,时年73岁)、周谷城(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史学家,时年83岁)三人聚到一起谈论历史。很快话题转到了绘画上,唐鸿珍先行动笔画了几只虾,施南池补画荷花,周谷城择空白处题词“天机活泼自由身”。唐老觉得异常有趣,又画了一张虾图,周谷城题字“濠梁之乐”。这个题字,引得施南池微微一笑,说:“庄子说的是‘你看河里的鱼多么快乐’,不是虾呀!”见两位长者意见迥然,唐鸿珍赶紧说:“你们俩不要争论啦!我再画一幅鱼便是。”因种种缘故,唐鸿珍当天鱼没画成,却将施南池分别前说的“那你不要忘了画鱼”这句话记在了心里。一别经年,三人分开再未谋面。1996年,听闻周谷城老先生去世,唐老触起彼时回忆,开始画鱼。画了一年多才最终成稿,因与三人相聚的时间过去了16年,遂画了16条清新活泼的鱼,画作名称仍沿用“濠梁之乐”,却表达了唐鸿珍对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也寄寓着他对两位老友及相聚时美好时光的怀恋。唐鸿珍说:“我画这大自然的精灵,不仅仅把它们当成动物,还把它们当成人,揉进了我对人生的感悟和沉淀。读懂了我的画,便是读懂了我这个人。”寄情于物、物我合一让唐鸿珍的山水花鸟画呈现无穷的韵味。

 

俗话说,人品即画品。作为知名画家,唐鸿珍的画作价值昂贵,但他看淡名利,一直过着节俭甚至称得上极简的生活。“超市里大葱1公斤要4元,我老家松埠嘴村里的才几毛钱。”一次,他去超市买完东西回来跟一位老友嘀咕。不光买大葱、白菜这样“抠门”,在自己的吃穿用度方面,他都能省则省、能将就就将就。饭吃饱就好,衣服整洁即可。他的《秋色秋实秋意浓》生动表达了其为人处世的态度。他以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两颗白菜,又寥寥几笔添上三只柿子。作品内容简单,但寓意丰富:柿子和白菜是生活中很常见的蔬果,柿子寓意“事事”,白菜寓意“清白”,两者搭配正合“事事清白”之意。

 

秋色秋实秋意浓(1963年)

 

唐鸿珍以“齐派”为母体,转益多师,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晚年的唐鸿珍在创作上注重塑造与提炼、内涵意境的开拓,他善于捕捉大自然静中有动的美好瞬间,去追求展现大自然的质朴、含蓄、宁静,从中索取抒情意境。他在继承民族传统表现技法上勇于创新,注重对作品从思想情感内涵上去深刻描绘,开拓了一条极富个性的艺术之路。

 

八月的云(1964年)

 

乐江雨后(1993年)

 

纵横大野(1994年)

 

渔港曦前(1995年)

 

山高古树不知寒(1997年)

 

晚霞归帆(1997年)

 

秋野明月(1997年)

 

唐鸿珍7岁时跟随父母搬到了大连。在外漂泊多年的他,退休后经常回家乡小住。“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愁弥漫心中,他对于荣成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满了感情。“比起大连,荣成的环境非常好,大海还是那么波澜壮阔,更有我熟悉的乡音。每年我基本上都会回来住一段时间,长则半年,短则两三个月。来家了,喘口气都舒坦,就凭老家这环境、这空气,多活十年八载没问题!”唐鸿珍操着一口地道的荣成话向记者介绍道。

拳拳之情,溢于言表。自2004年至今,唐老已经向市博物馆捐赠了70余幅作品,全是他不同年代创作的精品。退休之后,每年坚持回家进行创作,用饱含激情的浓墨重彩描绘家乡的碧海蓝天和高山流水。唐老对记者说,他始终难忘家乡的养育之情,将这些作品送给家乡,是希望这些画作能让更多的绘画爱好者看到,对后人有所帮助。

 

 汪曾祺老先生《草花集》里有一句话:往事回首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在唐老的画里,观赏者能真真切切地体验到春潮涌动的感觉。这春潮,这涌动,如丝丝细雨,虽然它们来得并不惊天动地,但它一点一滴沁进心里,让蜷缩着的心情得到了舒展。作为创作者而言,唐老的体味应该更深吧?

责任编辑:荣成
首页 | 荣成 | 专题 | 旅游 | 人才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商家

Airc.cn鲁ICP备19021707号-2 Airc.net.cn ICP证:鲁ICP备09065580号 技术支持:平台技术由风云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电脑版 | 移动版鲁公网安备 37108202000325号 图片均来源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电话:0631-3882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