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滨城人民满城狂欢,因为于此次创建中,荣成不仅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而且,荣成海关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市经济开发区崂山街道地宝圈村跻进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行列;市蜊江小学获誉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 三载砥砺前行,“创城”梦终圆:全国“文明勋章”在滨城各领域熠熠生辉。 ![]()
崂山街道地宝圈村
荣成蜊江小学
荣成海关:文明创建点亮口岸现场
近年来,荣成海关强化“政治建关、改革强关、依法治关、实干兴关”的行动理念,以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为抓手,把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是引领投身“中国梦海关行动”、建设“基层一流强关”的一面旗帜,致力提升抓党建、带队伍、强管理、促发展水平。
三年来,荣成海关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贯穿始终,引导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严明政治纪律。强化抓党建的主角主责主业意识,围绕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标准化+党建”活动,在实践中将“荣关党建方案”固化形成“1135党建工作法”,推动党建和业务管理、队伍建设统筹齐抓,2016年作为全国海关10个基层科室党建工作法予以推广。
坚持崇德向善,弘扬正气,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立“荣关道德讲堂”,广泛开展以“孝、诚、爱、仁”为主题的“四德”教育,征集“荣关好家风好家训”,选树“身边海关榜样”,培育形成的“关企连心桥”等24个典型品牌,获评青岛海关“海关先锋”党建品牌。 坚持心怀大局,解放思想,在助推改革、服务经济中践行着“人民海关为人民”的忠诚理念。在主动融入、参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中主动思考、主动作为,为企业解决中澳自贸项下肉牛进口通关、AEO认证等实际问题200多个。在全省率先启动口岸查验配套服务费改革、行政审批“个窗口”建设,释放海关改革红利。进出口通关时间为4.86、0.3小时,进出口通关、速度分别居关区首位和第二名。
坚持履职尽责,精细管理,在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种好“试验田”。探索试行“日表、周审、月查、季评”管理工作法,建立常态化纠错机制,探索“智慧监管”之路,提升了查验市控“双随机”、虚假贸易管控、节点内控等工作效能。 与此同时,荣成海关坚持信仰法治,担当责任,营造了“守纪律讲规矩”的浓厚氛围,提升了打私影响力和震慑力。落实“两个责任”,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居安思危推进“廉政警示教育”,3年来没有发生一起领导干部和关警员违法违纪负面行为。3年来,在荣成市组织的窗口行风评议测评考核中始终名列前茅,行风投诉也为零。
自2014年申报创建以来,荣成海关相继获评“全国青年文明号”、“山东省首批法制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山东省直机关巾帼文明岗”等荣誉,连续获评“青岛海关年度工作优秀集体”、“青岛关区先进基层党组织”、“青岛关区基层党建示范点”、“威海市口岸文明示范窗口”、“荣成市诚信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 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盛誉之下,荣成海关更加珍爱这份荣誉、崇尚这份荣誉,不忘初心,在巩固全国文明单位建设成果的路上砥砺前行。
蜊江小学: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
文明创建要从娃娃抓起,着眼于落实落小,抓细抓紧,抓出成效,让文明之花开满校园,在中央、省文明办领导的实地调研和指导和市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市蜊江小学注重将文明的基因植入孩子中,让文明城市创建有深度、见力度。
蜊江小学以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为核心,打造了一支作风民主、廉洁高效、团结协作、结构合理、具有现代管理水平的班子队伍。 学校大力推行“阳光党务”,营造“看得见的民主和平等”。学校坚持常态化谈心谈话制度,注重感情沟通和思想引领,让师生、家长都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学校教育社会满意率保持98%以上,领导班子考核群众满意率保持100%。
坚持师德建设常态化。常年开展“树典型、扬正气、传递正能量”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近年来涌现25位“四德”教师典型、49位“最美教师”和10对“青蓝师徒”等。有3个教研组被评为“威海市巾帼文明岗”,1人获得“山东省特级教师”称号,50多名教师获得威海市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称号。教师课题研究成果达5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学校班主任工作室成为荣成市青年班主任培养基地,有1人被评为“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9人被评为“威海市优秀班主任”。设立省级留守流动儿童服务站和课后托管班,引导教师关注关爱每名学生,与100多名外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师生道德素养。 深入践行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将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结合在一起,自编自创核心价值观童谣、歌曲,创作连环画,在七一期间举行党旗、国旗、团旗、队旗“四旗传递”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感悟核心价值观。 加强规范养成教育。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养成教育,开设礼仪课堂,以微剧场、大讲堂小讲师等形式进行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公共场礼仪宣讲。
自主研发德育课程。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成长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德育课题研究,开发了德育校本课程,获得威海市科研创新成果奖,出版了《走向核心素养的成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专著。四是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了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心理健康中心,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感统训练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营造一个“有恒成长”的活动阵地。注重校园和新媒体阵地建设。在大门口设置文明宣传栏,用好校园小广播、微信、校园网、电子屏等新媒介,开展“文明成长营”、“文明行为推广站”等假期公益活动,被山东省电视台宣传报道,1名学生获“山东好人”提名奖。
重视德育阵地建设。着力加强少先队室、电视台、成长学院、社团等阵地建设,成立鼓号操、管弦乐等47个社团,培养了大批特长学生。加强课外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走进校外实践基地,感受社会、体验人生,学生在各级科技和创新比赛中获奖300多人次。
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活动,通过评选文明家庭、文明学子等方式,传承好家训好家风,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效果,先后有60名学生获得威海市十佳少先队员、美德少年、荣成市美德少年、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
地宝圏村:全员参与实现文明嬗变
近年来,围绕“建设新农村,树立新风尚”这一宗旨,崂山街道地宝圈村大力建设新农村,加大环境管护力度,使村庄展现出“绿美亮净”的面貌,成为街道生态文明领域先进典型。 针对村内缺少活动场所的问题,村两委在征得群众同意的基础上,于2010年投资40万元,在村东南荒地建设了社区服务中心,新建1500平方米的文体健身广场和中心公,为群众提供就医购物、文化娱乐场所。2010年,地宝圈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重点村通过验收。
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多样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村里每天晚上都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组织村里妇女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经常举行大合唱、趣味运动会等,2015年,村委又出资5万多元购买大鼓、音响、服装等成立舞狮队,老每年街道党委组织夏日广场文化活动中,都有精彩的表现。2014年,通过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环境卫生标兵等优秀“四德”典型,积极营造了建设和谐家庭、友善邻里氛乡亲的良好氛围,引导村民树立起尊老爱幼、讲文明、懂礼貌、爱环境的农村新风尚。
地宝圈村强化民主管理意识,把实现民主管理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村内所有发展事项由村支部书记提出,召开两委联席会议在酿具体实施方案,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小组长负责征集群众意见和建议,公承无异议后进行实施,事项开展情况及时向全体村民反馈,并全程接受群众监督。
投资5万元高标准建设了村务公开栏,在公开内容上不但做到上级要求公开的内容全部公开,坚持做到”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对于低保户评选,土地征用补偿,村民福利待遇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在召开村民大会进行民主决策的基础上,及时公开落实结果,接受群众监督,通过扎实的务公开,增加了村里各项工作的透明度。
坚持从本村的实际出发,因时制宜,集思广益,通过了新版的《地宝圈村村规民约》,并发放到各家各户,2016年,又制定了《地宝图村村民信用管理实施办法》,严格按照村规民约对村民进行管理约束,实行信用积分制,信用积分与村民福利、征兵、入党等挂钩,引导规范村民文明言行。全村实现生产发展发展,村风文明诚信,管理民主和谐,村民幸福感逐年提升。
翻开往昔画卷,回首创建历程,三年创建路,浸润了太多艰辛和汗水,汇聚了太多努力与付出,也砥砺了一座城市不朽的灵魂。67万荣成人民用激情与热血培育出的文明之花灿烂绽放,已然成了这座城市最圣洁的底色,诠释着文明之城的无限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