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沽河河面波光粼粼,一群群小鱼畅游其中,众多水鸟栖息岸边,俨然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作为我市第一大河,沽河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河长制的实施。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的铿锵话语犹在耳边。这是情系民心的庄严承诺,也是维护河流健康的号令动员。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河流的综合治理,这就是“河长制”。今年4月,我市率先在全省启动“河长制”,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我市共有105条河流,自河长制推行以来,全市设立了总河长,28条重点河流由28名市级领导担任市级河长,并确定 21个市直部门为牵头责任单位,逐步构建起市、镇(街)、村三级河长体系。 如何以“河长制”促“河长治”?落实是关键。今年6月,我市完成了全市所有河流污染隐患的摸底排查工作,根据每一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实施“一河一策”分类治水,因地因河进行整治。 在荫子镇北流水村,河道清淤和河岸石砌护坡正在有序推进。针对河道淤积,荫子镇组织人员对辖区河道进行全面清理,并计划修建两座漫水桥,实现对河道的有效治理。荫子镇党委书记原涛介绍,镇上组织人员,对镇内4条河流所有的生活垃圾和水面漂浮物进行了全面清理,关闭了沿河所有排污口,对排污企业进行关停整顿,筹措资金对北流水段两公里的河道进行生态整治,提高沿河环境质量。 荫子镇河道治理以清淤绿化提升为主,人和镇则把重心放在了污染源的治理上。流经人和镇的齐山河两岸鱼粉厂、造纸厂、养殖场众多,河道污染严重。人和镇对其进行河道清淤和芦苇栽植,河流沿线污染企业全部采取关停或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整治后的齐山河面貌焕然一新,河道内芦苇青翠,成为白鹭等珍稀鸟类栖息的乐园。村民陈建明说,看着这几十年未见的景象,心里别提多敞亮了。 因地而异、因河而异。针对辖区内的小落河,滕家镇除了疏通清理、改建新建桥梁,还对沿河畜禽养殖污染区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滕家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于丽波说,镇上关停了河道两侧100米以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污水横流现象不见了、难闻气味没有了,老百姓的生活更舒心了。 通过落实“河长制”,解决了河道水环境管理责任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而通过“一河一策”精准施策,则实现了每条河道有人管、有人治的常态化管理。此外,我市还拿出专项资金聘用了170名河管员对河道进行巡查管理。 市水利局党委书记、局长、河长制办公室主任梁志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充分运用河道APP智慧管理平台,了解每条河流的具体信息,对河长巡河、“一河一策”治理等情况进行系统化管理分析,用“大数据”为生态治理提供支撑。同时,我市还积极吸引各类“民间河长”“百姓河长”主动加入到河道管理队伍中,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互推互促的格局,真正将河长制落到实处。 编后: 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河畅、水清、岸绿的美好图景,在我市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几十年积累的河湖生态环境问题,彻底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治河,首先要解决好人的问题。要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河长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协调各方力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要善于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细化具体措施,从源头抓起严查严整污染源,从实际出发因地施策、因河而治,从共建共享考量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从长远角度建立河湖生态管护的长效机制。只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才能真正让水清岸绿变成常态,进一步擦亮“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城市品牌。(荣成市新闻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