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智慧荣成”建设是荣成市“十三五”时期的重大工程,于2015年6月启动,2016年3月完成顶层设计。目前,相关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智慧荣成”建设顶层设计,明确了“智慧荣成”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智慧荣成”建设的规划纲领。 “智慧荣成”顶层设计对荣成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怎样的规划?依据是什么?有哪些特色与创新? ![]() 智慧城市是什么? ![]() 智慧城市是什么? “智慧荣成”顶层设计中给出的定义是: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优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是一种新的城市管理生态系统。 从内容上看,智慧城市涵盖城市的产业、民生、环境、防灾减灾、行政治理、资本配置等方面;从理念上看,以智慧系统作为粘合剂,将集约、智能、绿色、生态等新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当中。 “集约”,就是提高城市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城市的运行效率,所有资源,包括土地、生态、能源、空间资源等都必须高度集约、节约地利用,并尽可能做到资源循环利用。 “智能”,就是要使城镇智慧化、精细化、人性化、可视化、互动化,以此构建更为智慧化的生活环境,建设百姓生活更便利、更幸福的城镇。 “绿色”,是指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和能源来善待生态环境,实现低冲击式发展。 “生态化”,就是尽可能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和其它产业中的应用,达到城市建设与运行尽可能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目的。
![]() 为什么要进行“智慧荣成”建设? ![]() 作为城市发展关注的热点,随着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城市即城市信息化、智慧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智慧荣成”顶层设计中对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一体化、协同化、互动化和最优化。 一体化,是指实现信息系统的整合,将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融为一体,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生态化融为一体。 协同化,是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等各功能单位之间,政府、企业、居民等各主体之间更加协同,在协同中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 互动化,是更好地进行物物互动、人物互动、人人互动,进行政府、企业、居民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实现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和城市创新发展。 最优化,是指城市资源配置利用最优、经济社会活动要做到成本更低、效益更好、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满意更多。
![]() 改善城市成长和人民生活方式 ![]() 荣成市政府副市长于澎田告诉记者,顶层设计,是从全局视角出发,对整个架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促进因素和反面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设计。从市民、企业、政府三个层面考虑智慧城市从“为什么”到“做什么”再到“怎么做”,是从业务模型到技术架构再到运营层面的指导性文件。智慧城市将最终表现为对城市成长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善。 “智慧荣成”顶层设计中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进行了五个方面的归纳。 一是提效管理与服务。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城市管理与服务更智慧、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城市资源,构筑更科学的监测预警、分析、预测和决策体系;管理与服务更高效、人性化。 二是改善民生体系。就医、住房、出行、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四难”的解决,人居环境、服务环境、人文环境和就业环境等“四优”的创建;医食住行文教体与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创建宜居宜商宜业的智慧城市。 三是提升资源环境效率。通过智慧技术的应用,城市生产生活将以动态的、实时的、更加精准的方式实施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能源消耗率和污染排放率;打造生态绿色的城市发展内在环境。 四是促进“产、城、人”融合。智慧城市建设将实现城市生活质量“幸福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格局优化、环境生态提升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的提升,将智慧化成果惠及民生,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实现产城发展良性互动。 五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一方面,狭义智慧产业发展将直接推动荣成市产业结构优化,信息产业、高新科技软件业快速增长,将成为荣成市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另一方面,广义智慧产业进一步发展将促进荣成市产业升级换代,智慧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实现从“一般制造”向“智慧制造”“一般服务”向“智慧服务”“一般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型升级。 “业务功能是智慧城市的灵魂,技术系统是智慧城市的骨架,数据信息是智慧城市的血液,运营保障是智慧城市的精气。”于澎田说,“城市发展需要智慧的顶层设计,智慧的顶层设计来源于智慧的思考和认知。我们‘智慧荣成’的顶层设计就是要达到‘目标高远且明确,路径清晰且可行’的效果,通过智慧的顶层设计,找到智慧城市建设合理的切入点,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