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为城市建设增加文明底色信息来源:荣成市新闻中心
文明城市的内涵和标志很多,但毋庸置疑,诚实有信是其一。在我市,信用建设已融入政务、商务、社会、司法四大领域,全市60万名本地居民、19万名外来人口、3.5万个体工商户、1.6万家企业、140个部门单位、1420个村居和社会组织,全部纳入信用管理系统,并在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增强了群众守信意识,改善了城乡信用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形成了人人讲信用、个个守信用、时时重信用的文明风尚。 我市作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在医疗卫生、公共交通、村居管理、教育教学、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信用建设深度融合、亮点频出。 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将信用管理与村规民约相结合,配套新的奖惩机制,调动了村民支持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文明建设、志愿服务中,村民们热情高涨,行动迅速。村民刘德新告诉记者:“大家都是邻居,互相搭把手也不费什么事,还能报志愿服务,获得信用加分,每年还有奖励,我今年在村里的信用分值达到了50分以上,领到了500元奖励……”农村信用管理管出好风气,村民们都争着做好事,都说不在乎钱多钱少,能领到“信用红利”就是很自豪的事。 信用建设在推动社区管理上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将整治乱停车、不文明遛狗、乱堆乱放、占用公共绿地等不文明行为写入社区规约中,通过网格长、协管员、楼长的日常走访及每周党员巡查,对居民日常行为进行信息采集和核对,进一步增强居民守信自律意识。”崖头街道双泊社区党总支书记毕丽华告诉记者。同时,社区每个月都会公示居民及个体经营户的守信、失信信息。有居民因为在小区里乱堆杂物,党员巡查时被扣了分,被公布在网格微信群里,这让她觉得很丢脸,于是,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活动,并在活动中主动分担伙伴们的工作。她说:“给邻居们造成了困扰,我挺不好意思的,希望能多做好事给大家留个好印象。”毕丽华介绍道:“通过信用管理,邻里纠纷、业主矛盾等大幅减少,主动维护小区公共环境、公共秩序的人越来越多,不文明的行为越来越少,社区居民满意度越来越高。” 围绕加快信用结果的社会化应用,我市50个部门在优先办理、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免交押金4个领域,推出了“信用贷”“信用阅”“信用医”等107个守信激励产品。去年以来,6.7万人从守信激励产品中受益,累计减免押金、费用800多万元。 在激励守信的同时,我市还建立了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信用“红黑名单”发布制度,每月发布一次“红黑名单”和严重失信案例。同时,在40多个领域签订联合惩戒备忘录。目前,我市已发布“红黑名单”及不文明行为880多例。 信用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明城市的重要形象。我市实施信用体系建设以来,在全市营造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文明新生态,对于促进城市文明进步意义重大。文明城市建设不是一道简单的考题,既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考验全体市民的思想认识和行为表现。信用底色让市民更加主动成为文明城市的参与者与贡献者,使向善而行成为城市风尚,推动城市文明共建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