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讲信用 社区有温度——探访曙光社区“1234”信用工作法信息来源:荣成市新闻中心
日前,民政部发布《关于公布优秀社区工作法遴选结果的通知》,公布了遴选出的全国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在全国推广。我市曙光社区“1234”信用工作法上榜,是威海市唯一的上榜社区。 能够从全国10.7万个城市社区中脱颖而出,曙光社区“1234”信用工作法到底有何独到之处?近日,记者前去探访。 崖头街道曙光社区拥有居民5000多户、1.2万人。这里环境整洁,绿化整齐统一,车辆停放规范。但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居民卢建春告诉记者,以前居民在公共绿地私自种植、车辆乱停乱放、宠物扰民等现象普遍,不仅破坏公共环境,而且影响邻里关系。 转变,开始于2017年下半年,一个月时间,4800多棵私占绿地的无花果树被清理;15天时间,1800多个车位全部改造完成。 这快速的转变,得益于社区实施的“1234”信用工作法。 曙光社区党总支书记岳晓丽告诉记者,管好社区,需要有一套居民共同认可的规则,可社区里的许多事法律规定管不着、口头说教不管用。我市大力实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给了社区党总支很好的启示,他们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建设信用社区的目标,在管理实践中逐步探索,创新推出了曙光社区“1234”信用工作法,通过党建引领、信用推动、居民参与,让社区实现共治共享。 “1”,就是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社区信用管理制度体系 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础单元,是城市基层治理的重点。随着城市的发展,社区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社区、物业公司和居民三方关系紧张,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指数。 打造信用社区的想法固然好,可该从哪里破题? 彼时,我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成效明显,原本众多领域“法律管不到,道德管不好”的老大难问题都迎刃而解。这给我市社区管理工作以极大的启示。依托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34个规范性文件和270多件重点领域信用管理制度,结合社区居民公约,市社区办先后出台了《城市社区居民暨在职党员信用管理实施办法》《城市社区楼长(楼道长)考核和信用管理办法》等文件。 曙光社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城市社区居民暨在职党员信用管理实施办法》《城市社区楼长(楼道长)考核和信用管理办法》等文件进行了再细化,制定了相应的信用管理办法,涵盖志愿服务、协商议事、文明创建、治安稳定等22项正面行为,乱停车辆、乱搭乱建、经营扰民、寻衅滋事等19项负面行为。涉及的内容均是社区、物业和居民呼声最强烈的社区治理现实问题,以刚性的制度约束规范社区行为,将信用建设从道德引导层面提升到制度保障层面。 “2”,就是利用两大信用平台 两大信用平台分别是信用大数据平台和信用宣教平台。 信用大数据平台是市级信用管理系统的一个分支。利用信用大数据平台,曙光社区专门编制了《信用信息征集目录》,以个人身份为主要识别码,为18岁以上居民设立社区信用档案,详细记录并长期保存通过不同途径收集汇总而来的居民守信和失信行为,让人人都有“诚信身份证”。同时,对居民信用评价实行千分制考核和动态化管理,增强信用约束力。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录入居民信用信息2万余条,提供居民信用查询服务3000余人次。 信用宣教平台。曙光社区每年评选“诚信示范户”,通过“评一个、带一面”,推进信用建设。每月发布“诚信红黑榜”,宣传诚信模范事迹,定期发布居民守信和失信行为。 “3”,就是抓好三支信用队伍建设 第一支是信息采集队伍,由网格长、协管员、楼长、楼道长四级100多人构成。每名网格长配备一本“信用日记”,用于及时采集、记录信用信息。守信信息以个人申报为主,网格长、协管员、楼长采集为辅;失信信息以网格长、协管员、楼长巡查采集为主,投诉举报为辅。信用信息必须配有有效影像资料及详细文字说明,并有至少两名相关人员签字确认,确保信息准确。 第二支是信用行为评价队伍。社区组建了以老党员、老模范和优秀党员、优秀志愿者为主体的100多人评价队伍。“信用百人议事团”同时作为信用评议团成员,每月从中抽9到11人,组成当月信用评议团,对当月采集的守信、失信信息进行评议。 信息采集队伍成员日常走访更新居民信息,及时录入社区信用系统,力求为全社区每位居民配套一张“信用名片”,做到人人知信用、人人讲信用。采集上来的信用信息,由专人负责汇总整理,每月月底召开信用议事会,由信用评议团进行现场评议。信用信息经评议后张贴于公示栏内公示7天,公示期满居民无异议后上报市社会信用管理办公室再次审核后录入市级信用管理平台。 第三支是信用建设引导队伍。社区每年以党员为主体开展志愿服务5000余人次。同时,开展全方位宣传,建立了微信群,每个网格单独建立了网格群,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智慧电视平台等,印制《信用手册》、绘制《信用漫画》集、拍摄《信用社区》系列宣传视频,长期开展诚信讲堂等主题教育,营造人人参与信用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4”,就是落实信用四则应用 对接市级信用管理平台,曙光社区实施“信用有加、信用能减、信用可除、信用倍乘”四则应用,做到“信用结果有兑现、修正负面有空间”。 信用有加:将社区信用管理融入社区党建工作、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居民自治中,利用信用这个抓手,促进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信用能减:将居民个人信用信息采集汇总后,上报至市级信用管理平台。居民个人信用情况与选举、职称评聘、个人贷款等挂钩;凡个人信用等级不达标者取消评先选优资格,并将失信行为在居民楼道内张贴。 信用可除:个人信用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个人信用有了不良记录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等,申请信用加分,消除负面影响。 信用倍乘:通过楼道张贴、宣传栏公示、向工作单位通报发函、党员加分、发表扬信、媒体宣传等形式扩大信用影响力,最终达到“信用结果有兑现,修正负面有空间”的倍乘效果。 “1234”信用工作法实施以来,居民主动参与到社区管理中,和谐社区风气和向善向好氛围愈加浓厚,社区居民共建共享主人翁意识明显增强。社区居民时静说:“现在社区居民都不愿意去做丢分、丢面的事儿,真正弘扬了正能量。” 崖头街道社区办主任姚淑霞告诉记者,过去曙光社区居民拨打市长热线、在民心网投诉的比较多,有一个月仅从街道转到社区解决的投诉件就有36件,现在一年不到10件,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大大提升。 曙光社区党总支书记岳晓丽表示,此次“1234”信用工作法获评全国100个优秀社区工作法,是上级对我市社区治理创新机制的充分肯定,曙光社区将继续深化“1234”信用工作法,不断完善机制,搭建好平台,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社区建设发展的成果,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