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留住乡愁——荣成40年农村发展之生态环境篇信息来源:荣成市新闻中心
曾经的齐山河,污水横流、气味难闻。
自实施生态治理以来,特别是落实河长制后,这里建起了污水处理设施,关停了河流沿线排污企业,开展了河道清淤。如今,这里河水清澈、芦苇青翠,成为白鹭等珍稀鸟类的栖息乐园。
往日的白龙河泥土淤积,两岸植被稀少。
如今的白龙河清澈秀丽,宛如一条玉带镶嵌在绿色的大地上。沿岸田地成方连片、郁郁葱葱,与对岸的红瓦屋舍遥相呼应,展现出一幅秀美的乡村新画卷。
整治前的烟墩角村,房前屋后满是草堆。
近年来,该村完成了环卫一体化、污水一体化处理工程建设,实施了村庄改造。如今,这里干净整洁,环境优美,成了远近闻名的“天鹅村”。
古老的海草房变成了特色民宿,带火了渔家乐,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万顷湖天碧,一池雪花白。”冬日的烟墩角,大天鹅在这里怡然自得,古朴自然的海草房,幸福和谐的渔家人,一幅乡村生活的美好画卷。 从过去偏于一隅的破旧村庄到如今干净整洁、宜居宜游的美丽渔村,烟墩角社区的变化折射的是改革开放40周年暨荣成撤县建市30周年来我市农村生态环境的巨变。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美丽乡村画卷在荣成大地徐徐展开。 治脏乱,农村环境换新颜 背着粪筐拾粪,是许多中年人最深刻的儿时记忆。市民赛绪强写过一篇《别了,“三大堆”》的文章,描述了他的童年:“上二年级的时候吧,我把书包一放就去拾鸡屎,共拾了九斤,挣了两角七分钱。” 脏、乱、差,是改革开放前后几十年农村环境面貌的真实状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农村环境面貌始终没有太大变化,城乡差距难以缩小。 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2006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进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和村容环境卫生整治。在这一时期,全市农村环境面貌得到初步改善。 2009年,我市在全省县级率先启动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建设,第一个实施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经过数年探索和实践,全市城乡生活垃圾密闭化收运率、集中入站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在山东省群众满意度电话抽查中始终名列前茅。 为提升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我市引进了固废综合处理与应用产业园项目,以垃圾焚烧发电及燃气热电厂为核心,经专业处理后实现“固、液、气”三废达标排放,可实现年上网发电量1.2亿多度,供热面积可达300万平方米。 村庄整体面貌有了改观后,我市又把环境整治的触角延伸到农户。 老式厕所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为此,自2015年起,我市启动农村“厕所革命”,同时将改厕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结合,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不到两年时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8亿元,提前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人民日报》、新华社、《新闻联播》和《光明日报》等多次报道我市改厕工作。 “大天鹅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村南的河沟就是大天鹅的饮水地。以前村里的生活污水直接流入这条河沟,导致大天鹅越来越少。”烟墩角社区党支部书记曲学军深有感触,改厕和污水治理一体化建设,最明显的变化是河水变清了。它不仅改变了村民生活,也改善了大天鹅栖息地的环境质量,来烟墩角越冬的大天鹅数量逐年增多,带动了游客的增长。“去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仅一个冬季,户均收入可达3万多元。”曲学军说。 治污染,生态质量争一流 日前,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全省1至9月17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排名情况,威海市位列第一。在此次考核涉及的重污染天数、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优良率7项考核指标中,我市5项指标优于威海市平均值,1项持平,空气综合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生态成绩单的背后,是数十年来市委、市政府把生态作为最大的优势的结果。 上世纪90年代,是农村乡镇企业迅速成长时期。这些乡镇企业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提高居民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受当时发展意识和技术水平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为农村环境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上世纪末,市委、市政府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于1996年3月启动了镇村环保工作。为提升镇村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我市组成3个宣讲小组,下到镇村和企业宣传环保法律、开展知识培训。1997年,我市完成了乡镇工业污染调查和工业废水排污申报登记等项工作,对全市乡镇工业污染源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了乡镇工业污染源动态数据库,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 本世纪初,鱼粉、石材、海带、干海产品、畜禽养殖等产业得到空前发展,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在经济利益和生态红利面前,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面启动实施了14个领域的环保整治行动,统筹推进大气、水、土壤、海洋污染等防治,全面落实河长制、湾长制、湖长制,各项环境质量指标持续改善,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启动实施“绿满荣成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增加农村绿量,巩固提升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果,让全市农村绿树掩映、宜居宜游。 环保整治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更多承载空间。近年来,我市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多个镇街村获得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今年,我市把全域作为一个大的景区来谋划,制定了“4321”总体规划,利用5年时间打造一批示范村、特色村、关键村和重点村,培植北、东、南三大精品组团,形成内陆和沿海两个示范带,建成贯穿荣成南北的环海路。把美丽乡村放在全域旅游的“大盘子”来布局,作为一项旅游产业来培植,放大滨海特色、挖掘文化资源,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进行全方位打造。 抓提升,美丽乡村日日新 农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美丽乡村能不能建起来,农村环境能不能整治好,关键还要看能否充分发动群众,凝聚起群众的力量。如何让群众主动参与农村环境整治? 我市提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既要从大处着眼,加强农村环境整治,也要从小处着手,先把农村家庭环境卫生搞好,营造赏心悦目的家居氛围。今年3月,我市印发了《2018年全市“清洁家园·美丽乡村”行动方案》,以2万户农村困难家庭为重点、以家居环境卫生整治为主要内容,要求农村家庭要达到窗户净、墙面净、炕铺净、灶台净、厕所净,院内无杂草、无散养、无垃圾、无污水,切实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摒弃卫生陋习、养成文明习惯,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 为了让“清洁家园·美丽乡村”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市从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入手,让爱劳动、讲卫生融入日常生活。在宣讲方式上,镇村各出高招:有的将倡议书录制成音频,在辖区村居循环播放;有的制作二维码,扫描即可观看各村制作的“清洁家园”音乐图展;有的将清洁行动编成快板、三句半等节目,在村集体文化活动中广泛传播。在组织发动上,市妇联牵头,动员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其中,以室内院内为主阵地,自觉擦亮窗户、粉刷墙面、整理炕铺、清洁厕所,做到禽畜入舍、地面平整、垃圾不存、污水不漏,打造“一家一特色、一户一风格”的清洁模式,真正让家居环境靓起来、家庭文明树起来。 孤寡老人和贫困户,是开展“清洁家园·美丽乡村”行动的难点和重点。我市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发动组织志愿者重点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做好室内室外卫生清洁,不让任何一户在行动中掉队。 家洁了,村美了,人心聚了,乡风淳了,清洁小家庭做活了美丽乡村大文章,老百姓在共建共享中获得了更多幸福感和满足感。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前不久,全市美丽乡村综合提升现场推进会议召开,向各级发出了开展美丽乡村综合提升行动的号召。这段时间各区镇街纷纷响应,迅速动起来、率先干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综合提升行动席卷荣成大地。 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田园风光、美丽画卷,在荣成农村大地上正徐徐展开、愈发美丽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