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荣成 专题 旅游 人才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商家 手机版
市情 新闻 市情 镇区 名企

巧手“蒸”出幸福味——记港西镇龙家村花饽饽手工艺人王喜凤

来源:网络 作者:荣成 人气: 发布时间:2018-12-01
摘要:看似不起眼的花饽饽,要蒸得香、蒸得软、蒸得美,蕴含着大学问。王喜凤传承着这门技艺,并认真钻研,加入自己特色,将花饽饽“蒸”出了幸福味道,并将一直传承下去。王喜凤这种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巧手“蒸”出幸福味——记港西镇龙家村花饽饽手工艺人王喜凤信息来源:荣成市新闻中心

王喜凤和她的花饽饽。

本期财富故事会的主人公叫王喜凤,港西镇龙家村花饽饽手工艺人。她传承娘家手艺,苦心钻研花饽饽的技艺,并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揉入饽饽里,“蒸”出了幸福的味道。

胶东花饽饽历史悠久,蕴含着胶东人民的智慧,是胶东面食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作为土生土长的胶东人,王喜凤凭着自己对胶东花饽饽传统手艺的继承与热爱,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之路,一双巧手“蒸”出了生活幸福的味道。

王喜凤原是埠柳镇埠柳村人,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胶东闺女”。在胶东地区,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凡是重要的节日,家里都要蒸饽饽。在王喜凤的记忆中,家里热乎的炕头上总是铺着宽大的面板,抬头可见母亲慈祥的笑容,在母亲的巧手中揉搓的面团像被施了魔法一般,一转眼就变成各种惟妙惟俏的生肖、美丽动人的花朵,或是大又圆的寿桃……在那个年代,饽饽蒸得好坏,直接代表着家中女人的“营生”干得怎样。因为王喜凤母亲的花饽饽蒸得特别好,凡是遇到重要的节日,乡里乡亲都愿意找母亲来蒸花饽饽,有的甚至跨了几个村专程跑一趟。王喜凤记得,那时候家里总是热热闹闹的,而母亲也总是热心帮忙。

“凤儿,你别看蒸饽饽简单,里面的学问可多着呢!比如蒸饽饽有一个最高境界,就是饽饽咧嘴‘笑’。这‘笑’了的饽饽不仅好吃,还有好的寓意。‘笑’不‘笑’的关键在于调面,至于怎么调面,加多少‘生面’,没有死数,全靠你在发面的时候自己感受……”母亲的话语时至今日仍留存在王喜凤的心中。

作为母亲的帮手,王喜凤从小就在耳濡目染中传承了娘家手艺,习得了一身“蒸花饽饽”的好手艺,也因此与花饽饽结缘,成为半生所好。

王喜凤结婚后嫁到港西镇龙家村,夫妻俩勤劳肯干,家里的收成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可天有不测风云,王喜凤外出打工的小儿子突然患病,这让一向性格开朗的王喜凤陷入了悲伤。但悲痛过后,她选择了坚强,在家中细心照顾小儿子。

今年2月,恰逢王喜凤远在南方的大儿子过生日,可为了照顾生病的小儿子,王喜凤哪儿也去不了。同样是自己的亲骨肉,手心手背都是肉,王喜凤一度十分为难。偶然间,她想起自己小时候过生日,母亲给她蒸了个生肖花饽饽,又香又软,把王喜凤高兴坏了。“对!就蒸个大花饽饽给儿子,他一定会喜欢!”说干就干,王喜凤走进厨房,揉起面团,用自己最擅长的手艺,把对孩子绵绵的爱意“揉”进了面团里,也把对孩子们未来生活的祝愿“融”进了花饽饽里,这样“蒸”出来的生日花饽饽一定能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对他的爱。

在生日花饽饽被送到大儿子手中的当晚,王喜凤就接到了大儿子的电话:“妈,我把你给我做的花饽饽照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点赞无数!妈,你的花饽饽火了!好多朋友同事都夸这个花饽饽太漂亮了,争着问我在哪儿买,花饽饽市场需求量很大!您干脆蒸花饽饽卖吧!”大儿子的一句玩笑话,给王喜凤提了醒。既然大家喜欢,大儿子提议王喜凤不妨从事花饽饽的制作销售,这样既可以照顾弟弟,又可以干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增加家里的收入。

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王喜凤知道,在胶东花饽饽盛行之地,要把花饽饽做出自己的特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此,王喜凤开始了自己跟自己“死磕”的技艺精进之旅。为了能让饽饽上的花枝花瓣更逼真,王喜凤就跑去房前的花园里蹲着看花,扒拉着花瓣观察里面的层层结构,力争自己捏出来的花朵活灵活现。为了研究花饽饽的样式,王喜凤干脆把铺盖搬到了客厅沙发上,守着厨房。在无数个失眠的夜里,王喜凤的脑子里都是花饽饽的图样,一旦有了灵感,她就立马起身去厨房。为了研究出“新花样儿”,王喜凤一有时间就利用手机上网学习最新的花饽饽式样……

经过从小在娘家的耳濡目染,外加自己的钻研积累,王喜凤蒸花饽饽的技艺日渐成熟,而且根据所思所悟,她还会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创意。例如小孩“抓周”用的花饽饽,男孩是“棒槌”,寓意“真棒”,而女孩则是带手镯的大拇指。由于王喜凤在作品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意和情感,价格也比较实惠,因此她的花饽饽格外受欢迎。

口碑好了,慕名前来学习的人就多了。作为一名手艺人,王喜凤对花饽饽的感情格外深,她十分看重花饽饽中蕴含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寓意和情感。

“我很自豪自己传承了这份民俗技艺,每个来我这里学习的人我都会好好教,希望跟我学习的人可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花饽饽的幸福味道可以传递得更远。”王喜凤说道。

记者感言:

看似不起眼的花饽饽,要蒸得香、蒸得软、蒸得美,蕴含着大学问。王喜凤传承着这门技艺,并认真钻研,加入自己特色,将花饽饽“蒸”出了幸福味道,并将一直传承下去。王喜凤这种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责任编辑:荣成
首页 | 荣成 | 专题 | 旅游 | 人才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