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记大疃镇大泥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岳进永信息来源:荣成市新闻中心
岳进永(左)与村民一起劳动。 今日的大疃镇大泥沟村,早已不是8年前的模样。日前,记者走进村子,整洁的居民区,宽敞的硬化路,道路两侧栽植了各种树木和鲜花,美丽乡村跃然眼前。村民都说,村庄的变化,多亏了“当家人”岳进永。 “村里人选咱,就是信任咱!” 岳进永是村子里的“能人”,1995年,他与妻子在大疃镇驻地从事餐饮业,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11年,他被村民们选为大泥沟村村委会主任。 此前,由于村里派系众多,人心涣散,大泥沟村连续两届无人当选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经济发展乏力,环境“脏乱差”。看到村子的现状,岳进永感到无比心痛:当年在大疃镇首屈一指的大泥沟村怎么变成了今天这般模样?有村民鼓励岳进永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可自己多年不在村里居住,老百姓能信服咱吗?看着自己生活了半辈子的村庄,岳进永最终还是不顾家人的反对,报名参加了选举。 2011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岳进永当选为大泥沟村村委会主任。 据村里老人回忆,大泥沟村原名为“郭西梁家村”,因下雨天泥路难走,改名为“大泥沟村”。 彼时的大泥沟名副其实,村子不小,但村里没有一条硬化路,一到下雨下雪天,村里到处都是黄泥,道路出了名的难走,谁家要是娶媳妇婚车都进不来。村民家门口、屋后和主干道上,到处堆着麦秧、草堆、粪堆。岳进永一上任就面临着路难走、“三大堆”、没有自来水等现实问题。可要想改变居住环境,修路、通自来水这些都是花钱的项目。钱从哪儿来?当时村集体还欠着村干部3万元的工资,一分钱也拿不出来。 “做百姓的贴心人!” 当上了村委会主任,身上就多了份担子。岳进永坦言,上任第一年,压力巨大,村里没有收入,给老百姓办不了实事儿,群众根本不信任自己。岳进永便向村里的老书记、老主任沟通请教,与老干部、党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情况。 岳进永决定先从修路和环境治理下手,自掏腰包发放修路工人、环卫工人的工资,以及贴补村集体日常开支。家人、朋友都不认同他的做法,说他傻,可他却笑着说:“我什么也不图,我只想让老百姓喝的水更甜点,老百姓走的路更宽点,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更多点。” 为增加村集体收入,岳进永理顺村内土地、合同、集体资产等,健全村内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将村合同到期的水库、山岚重新对外发包,增加集体收入10多万元。同时,积极争取镇党委和上级相关部门支持,使大泥沟村成为威海市林业局包扶对象,争取包扶资金20多万元。村庄的面貌在短时间内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委大院得到整修,村内主干道得到整治,砌筑花墙800多米,栽植绿化苗木300多棵,平整道路1500多米,全面改造村自来水井、管路等,为每户安装水表,保障村民生活用水,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彻底改善,一件件实事好事落地,原本对岳进永不了解、不信服的村民打心底里赞许他。 为了让村子发展得更好,岳进永将自己经营多年的饭店转手,一心扑在村里的各项事务上。 2014年村“两委”换届选举,岳进永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同年,大泥沟村被定为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为了让村里贫困户的收入达到脱贫线,同时保障省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岳进永先后到青岛、泰安、烟台等地的6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参观学习,与这些村的主要负责人交流实施产业项目的经验以及管理模式,不断探索论证。 2016年,大泥沟村扶贫产业项目资金到位,岳进永在1个月内连续召开15次村“两委”会、9次党员大会、5次村民代表大会,先后对投资大型农业机械、投资镇域生产经营企业、投资光伏发电进行了探讨,最终确定抓住大疃镇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投资入股果香缘休闲农业合作社,建设高标准冬暖大棚,并对外租赁。 从负债3万元,到如今村集体收入每年稳定在3万元左右,2016年,在岳进永的带领下,大泥沟村顺利摘掉“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村民过得幸福,咱就高兴!” 大泥沟村总人口695人,60周岁以上老年人293人,老年人比例高达42%。为提高老年人和贫困户的生活质量,岳进永提议将村里一处老旧小学重新改造,建设农村幸福院。可整修和后期的运营管理需要不少资金,对于当时没有村集体收入的大泥沟村来说是个难题。但岳进永说:“只要是为老百姓办事,我们可以寻求上级支持和帮助,如果钱不够我就算自掏腰包也要让咱村的老人住进去。”2015年4月,大泥沟村幸福院正式投入使用,成为我市首个由村集体建设运行的农村幸福院。 幸福院主要对贫困老人进行日间照料,配有宿舍、餐厅、健身器材、图书室、活动室等,满足老人生活与娱乐需求。为维持幸福院的正常运营,岳进永提出“集体建院、集中生活、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运行模式,即岁数较小的贫困老人照顾岁数较大者,会做饭的主动照顾不会做饭的,以此减少开支,减轻集体经济负担。截至目前,大泥沟村幸福院入住的贫困老人已达16人。 环境变了,经济强了,关键还要改变人的面貌。岳进永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紧紧围绕诚信建设主题,以村规民约为主线,将社会信用管理、“四德工程”、乡村文明等工作有机结合,在全镇率先制定并完善了村规民约,成为农村信用建设试点村;新建一处600平方米文化广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一个落后的贫困村,短短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次成为观摩示范点,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5年,大泥沟村获评“威海市级新农村”。如今的大泥沟村风清气正、人心思进,自2015年起,每年的“慈心一日捐”活动村民都踊跃参加,捐款数额年年位居大疃镇各村首位。村民们纷纷表示:“咱村的‘当家人’真是选对了,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