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上带头人——记夏庄镇北山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杨洪丽信息来源:荣成市新闻中心
杨洪丽(左)和村民在一起。 日前,笔者走进夏庄镇北山杨家村,平坦宽阔的进村路映入眼帘,秋风拂面,路边花草繁茂,远望青山在眼,间或几声鸟鸣,更显清新静谧。 此时,北山杨家村党支部书记杨洪丽正在和几位村民讨论在村旁打造花海景观的事儿。一位村民激动地告诉笔者:“做梦也想不到,我们村现在会变成这个样子,想当年我们村吃水都成问题,更别提建设美丽乡村了。” 北山杨家村曾是省定贫困村,这顶“帽子”压得村里人抬不起头,见人矮三分。这也一直是压在杨洪丽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想要带领一个没有经济来源的村子富起来谈何容易。杨洪丽告诉笔者:“那时候,我经常整晚睡不着觉,一直想着怎么把村里人团结起来,让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杨洪丽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把党员发动起来,进而把群众都动员起来。在镇党委的帮助下,杨洪丽建立了“党员带全员”的工作制度,带领村民修路、改善卫生环境,使北山杨家村面貌焕然一新。“脱贫致富,党员当先。党员带头干、村民代表协助党员干,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干不成的事!”首战告捷给了杨洪丽信心。 改善村容村貌只是第一步,脱贫致富才是最终目的。要致富,找门路,要脱贫,找产业。在夏庄镇北山杨家村产业扶贫基地门口,杨洪丽向笔者细数这两年村里的扶贫产业项目。2016年,杨洪丽带领村民对村东南面一片杂乱区域进行了改造,建起了2座冬暖式大棚、1个2000平方米的鱼塘,正在建设餐饮区,并整体对外承包发展蔬菜、花卉种植、休闲垂钓等项目,每年租金收入就有5.2万元。2016年,北山杨家村彻底摘掉了“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村子有了收入,但杨洪丽仍然没有停下发展致富的脚步,他又有了发展文化特色乡村旅游的想法。发展文化特色旅游,杨洪丽心里是有点谱的。 北山杨家村原名老鱼窠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改名为北山杨家村。最初的村名来源于“老鱼窠”的传说。相传,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曾于公元168年至172年来到伟德山一带讲学,将当时洛阳“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带到荣成。伟德山古迹顶下清涧鱼窠中的鱼儿们纷纷仿效黄河鲤鱼试图跳过伟德山古迹顶玉皇殿的“龙门”。后来,一条大鱼终于跳过了龙门变成了白龙,这条白龙老了之后又回到伟德山前清涧的鱼窠中化作一条石鱼,再加上早年间伟德山确有一块酷似鱼身的石头,便有了“老鱼窠”的美丽传说。 村子刚刚脱了贫,但要建设一处景点还是缺钱,杨洪丽心里一下又没了底儿,可他又不甘心。随后一段时间,他先后和党员及村民代表到西安、曲阜等城市考察学习,多次邀请包扶单位威海市接待处领导及荣成各方面的专家到村,探讨如何做好生态保护,科学发展乡村文化旅游,让传说既不流于迷信,又能富含更多看点和人文情怀。 在社会各界的帮扶下,村里筹集到30万元资金投入“老鱼窠”景点的打造。为了挖出老辈人口口相传的石鱼,杨洪丽带领施工队伍前前后后挖了21天。第一次挖,施工队伍挖了1米多深,还是没有挖到石鱼的底部。当时杨洪丽担心破坏石鱼,让施工队伍撤了下来。观察了几天,他又把施工队伍找了回来,亲自盯着施工,一点一点继续挖,最后终于把石鱼挖了出来。以石鱼为中心,他带领村民一步步把“老鱼窠”景点建了起来。今年,来伟德山“老鱼窠”的游客近4000人次。 有了游客还远远不够,杨洪丽心里又在琢磨怎样把游客留下来,更深入地感受美丽乡村的魅力。2017年4月,北山杨家村在村委办公室旁边建起了农家乐。今年,村里农家乐接待游客2000余人次,累计收入3万余元。 采访当天,笔者在农家乐里看到,几位大娘、婶子正围着6口大锅忙得热火朝天,她们把刚包好的野菜包子下锅,准备迎接中午的客人。目前,村里参与到农家乐的有4户人家,村里免费提供场地、炊具和水电,还成立了休闲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管理农家乐的服务、卫生和物资采购。负责8号农家乐的村民赵金凤热情地招呼笔者:“快来尝尝!菜是俺自家菜园里种的,鱼是合作社专门采购的,大水库里出的,咱自家做的饭菜,食材新鲜,尽管放心吃!”据赵金凤介绍,来村里的游客多了,农家乐也红火起来,一年下来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 杨洪丽一直有个习惯,闲下来就到村里各处走走,像园丁一样,关心每一棵树、每一朵花。采访时,杨洪丽特意带笔者去村后面的拓展基地转了一圈。一位老人正带着孙子荡秋千,爷孙俩其乐融融。杨洪丽介绍说:“村里的老人多,平时也没有娱乐的场地,我就想着建一个拓展基地,这样老人白天可以围着村子转转,锻炼锻炼身体,小孩子也有玩耍的乐园。看着大家玩得这么开心,我心里也特别舒坦。” 走过拓展基地,清澈的溪流从伟德山间缓缓流下,成片的格桑花映入眼帘,笔者不禁拿出手机拍照留念。看着河道两边种满的金鸡菊、野杜鹃、山苜楂,杨洪丽还有个设想,将冬暖大棚里的花卉全部移栽到伟德山间,打造一片花海景观。远望着青山绿水,他充满信心地说道:“明年春天你再来看,北山杨家又将是一幅新景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