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顷湖天碧,一池雪花白。”因为大天鹅,小小的烟墩角声名远播。盛夏时节,走进烟墩角社区,碧蓝的海面上虽不见大天鹅踪影,却依然有游客在垂钓、玩水。干净整洁的村庄,古朴自然的海草房,幸福和谐的渔家人……一幅荣成乡村生活的美丽缩影。这世外桃源般的美好景象,是我市不遗余力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取得的成果。 美丽乡村建设,治标更要治本。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城乡污水一体化处理、推动农村改厕作为改善农村环境的根本,标本兼治提升全市城乡生态环境质量。目前,全市22处镇街驻地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30个村庄纳入污水集中处理,全市污水处理设施达到126处,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4.5万吨,污水配套管网总里程达到1400公里,在山东省率先实现了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县。 “厕所革命” 打通治污“最后一公里” 农村改厕,是打通污水处理“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2015年,我市创造性地将农村改厕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制订“五年计划”,打响农村“厕所革命”。按计划,市财政将投资8亿元,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62处、生态湿地119处、户型污水处理器1600多套,敷设配套管网467公里。年内全面完成11.6万户改厕任务,2020年,实现全市农村污水达标处理全覆盖。 重任在肩当笃行。为早日实现治污目标,我市构建“三个一体化”推进机制,即:“政府主导,一体推进;差异补贴,一体保障;专业建设,一体运营”。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督导调度、研判推进和管理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组建水务运营公司,作为全市改厕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的投融资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低息贷款。其中,在建设费用上,污水处理设施按沿海镇街30%、内陆镇街70%的比例补贴,户型处理器全额补贴;在运行费用上,沿海镇街污水处理设施补贴50%,内陆镇街享受全额拨款,村级设施和户型污水处理器,一律按70%的比例补贴。 在工作推进中,我市相关部门想细想全每个步骤、各个环节,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把实事真正办在群众的心坎上,形成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以前家里厕所使用的是蹲坑,老人上厕所特别不方便,夏天厕所的气味还大,苍蝇乱飞,城里的孩子回来都不愿上厕所。村里统一进行厕所改造之后,卫生间变干净了,孩子们再也不会因为厕所问题不爱回家了!”寻山街道夼子河村村民卢方高兴地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我市11.6万户农厕改造已经全部完成,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态湿地129处,安装户型污水处理器1600余台,排放水质全部达到规定标准,并稳定运行。 民心工程 留住碧水青山“美丽乡愁” 农村治污工作,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怎样确定最佳模式?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考虑村居地质条件、撤并规划、污水总量等因素,做到了“分村定位、一村一案”。对污水能够引入已有设施的,强化配套管网扩面延伸;对排水较为集中且有楼房的居住区,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对排水较为分散且集中收集困难的村居,建设户型污水处理器和三格化粪池,并合理利用附近的河道、水塘,建设人工湿地进行处理。多管齐下,通过提升村庄环境和公共配套,让农村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美丽乡愁。 改厕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单体工程量小,但总体工程量大,只有抓好工程质量,才能确保真见成效。为此,我市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狠抓“五项规范”。 一是耗材招标规范。市委、市政府责成市委农工办,会同市城建、卫计等部门周密设计标书,明确耗材技术参数、供货节点,市财政、审计、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监察等部门全程参与监督,坚持“一把尺子卡到底”,从源头上保证质量。 二是施工队伍规范。除规定具备相应资质和诚信等级外,把是否参加业务培训作为选定施工队伍的硬性要求,凡未参加培训的施工队伍一律不允许参与竞标。 三是施工操作规范。成立了技术专家指导组,深入开展现场演示、集中培训,划分“监管网格”,明确“条块监管”职责,出现质量问题一律予以倒查追究、严肃处理。 四是工程验收规范。成立了由市委农工办牵头,市城建局、卫计局、监理公司及改厕村居村民代表组成的质量验收小组,凡达不到验收标准的,一律要求限期整改,综合验收合格率低于90%的镇街,暂缓供应耗材和发放补贴,直至整改达标。 五是运行管理规范。制定了统一的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选定中介机构对所有设施运转率、出水达标率进行不定期监测,每月考评,结果与经费拨付挂钩。同时,定期公示公开“五项规范”实施情况,有效保障广大群众的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了“人人管理、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工作氛围。 在寻山街道夼子河村,记者看到,硬化好的水泥路两旁,合欢树整齐生长,一幢幢农家小院掩映其中,嫩粉色的合欢花调皮地躲藏在绿叶里,随风舞动,清香四溢。在花圃里,记者发现了几处被白色栅栏围挡起来的方形深井,村民姜进丽告诉记者那是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可以对全村生活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原来,根据村落现状及地形条件,夼子河村投资185万元建设户型污水处理器38个,敷设排水管道9500米,对全村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日处理污水64吨。处理后的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和园林绿化,既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也确保了水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 近年来,我市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村庄环境整治作为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城市形象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工程,从根本上改善村庄环境面貌。在新型城市化建设中,我市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镇村基础设施扩面延伸,实施了以通天然气、通暖、通水和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园林绿化、路灯亮化为重点的“六个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互联互通。目前,全市22个镇街全部通达天然气,惠及15万户居民;18个镇街驻地实现集中供暖,面积达1500万平方米,所有镇街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全市国省县道及镇街驻地、农村中心社区路灯实现全覆盖。碧水青山的美丽乡村越来越成为城里人心中休闲养生的“胜地”。 污水治理 治出美丽乡村“新天地” 农村环境变了样,来观光度假的城里人多了,村民的心思也活络起来。 走进烟墩角村,一条整洁干净的石板路一直通到村东头的小山岗,道路右侧是波光粼粼的大海,左侧是错落有致的海草房,门口挂着“渔家乐”的招牌。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烟墩角村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拆除废旧厂房1000多平方米,对海草房进行了统一修缮,建起了文化广场、购物超市,并借助大天鹅越冬栖息的品牌效应,带动旅游业发展。去年,村里加大环境整治力度,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冬赏天鹅、夏游牧场、住海草房、吃渔家饭”成为烟墩角旅游的精品项目,依靠特色旅游,户均收入达3万多元。 “以前,我们都把生活污水排放到门前的水沟里,虽然盖着井盖,气味还是挺大的。游客想来我们店里吃饭,一看这环境就打了退堂鼓。去年村里将污水统一处理排放,门前院后干净了,环境变美了,空气清新了,来我们村住宿、吃饭的游客越来越多,我这生意越做越红火!”海泉渔家乐的老板娘曲淑玲开心地告诉记者。 生态环境治理,成就了远近闻名的天鹅村,天鹅经济带火了村民的渔家乐。如今,597户、1468人的烟墩角村大打生态牌,通过村企合一、企业化管理,狠抓产业转型,丰富经济业态,已逐步发展成为集传统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修造船、滨海旅游等于一体的集团公司。2015年,该公司投资1.5亿元新上了功能红曲项目,用于生产降血糖、降血脂的保健品和药品,年产量可达700吨,实现产值6000万元,承接转型新动能,传统渔村实现华丽转身。 像烟墩角这样因为环境改善而拉动经济新发展的社区、村庄,在荣成有很多。近年来,荣成在推行全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过程中,同步推进社区、产业、文化建设。在社区建设上,以辐射半径1.5公里、带动周边3至5个村、服务人口2000人左右为标准,建设社区服务中心,重点推进公共服务配套延伸。在文化建设上,大力实施乡村文明行动,加强公民“四德”教育,发动群众组建秧歌队、戏剧团等文化活动团体,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产业发展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突出抓好土地整理开发、规模流转、结构调整,建立现代苹果、蔬菜、茶叶等种植基地,推广规模化畜牧养殖和标准化水产养殖,发展配套加工和休闲旅游项目。在规划布局上,突出点面结合,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文、一村一路”标准,规划了8个不同主题的示范片区、66个各具特色的示范村居,聘请专家规划,因地制宜,培植新的富民增长点。 6月的荣成,生机繁盛。实干的精神和涌动的激情,正汇聚成一股澎湃的力量,让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城乡一体发展的大地上铺展成一幅大美的生态画卷。(荣成市新闻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