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不重视民生,文明就如无根之浮萍。民意所在,民生所指,就是努力所向。 早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之初,荣成市委、市政府就明确指出:创城,根本目的不在于城市“得金牌”,而在于让老百姓得实惠;不是让城市受奖,而是让老百姓受益。 近年来,全市各级紧紧围绕“创城为民、创城利民、创城惠民”的要求,坚持把创城工作与推动发展、改善民生紧密结合,把解决热点民生问题作为重点任务,坚持既重创城结果、又重民生改善,既重市民文明培育、又重城市建设提升,以扎实有效的举措将创城这项“民生”工程办实办好,以蹄疾步稳的发展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夯实文明荣成的根基。 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是文明荣成最动人的诗篇。
城乡间其乐融融 8月28日一大早,崖头街道小泊子村100多户村民齐聚双泊北区,以抽签的方式进行分房。记者在现场看到,街道机关干部及村委成员引导村民按顺序抽签,户主本人签字确认,摄像机全程记录,秩序井然。小泊子村村民伯绍兴高兴地告诉记者:“终于要住上楼了,太高兴了,现在就盼着早点拿到新房钥匙!”
小泊子村是崖头城区由政府主导实施的第一个回迁的城中村,标志着荣成市自2015年起由政府主导实施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进入回迁阶段。大泊子、台上邹家、台上刘家、台上楚家、崖头村改造项目的回迁工作,年内均将完成。 房子是家的港湾,是群众心头的一件大事。对于城中村群众来说,住上楼房是他们多年的梦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立足群众所需所盼,荣成市争取国家棚改资金49亿元,启动26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圆了2万多户居民的“安居梦”。 这几年,随着城市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保障及改善民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荣成市从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热点问题入手,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精细化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在山东省率先实现了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农村污水处理示范县,村民家家户户换上了具有完整冲水系统及处理设施的水冲式厕所。全市22处镇街驻地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230个村庄纳入污水集中处理,全市污水处理设施达129处,日污水处理能力达24.5万吨,污水配套管网总里程达1400公里。
——以山东省第一的成绩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1452公里农村路,通达826个村庄,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条条大路通村口。
——在全市22个镇街启动H型高血压与脑卒中防控惠民工程。3年来,通过实施“三级”联动、个性化签约、导入期免费服药、扩大免费赠药范围等举措,在全国脑卒中发病率上升8%以上的大背景下,荣成市同比降低了15.4%,项目实施效果显著。 身边的可喜变化,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群众感受到满满的幸福。
蓝天下自由呼吸 金秋时节,宽广壮美的沽河在荣成蓝的映照下更显明媚。河面波光粼粼,河水清澈灵动,河里鱼群畅游,河堤水鸟聚集。
沽河是荣成市第二大河,近年来,荣成市加大沽河综合治理力度,切实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如今的沽河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是荣成市一条靓丽的生态景观长廊。 生态环境质量,关系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近年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荣成市坚持保护与整治双管齐下,城市与农村同步推进。一方面,实施了城乡公交、通暖、通气、通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道路改造绿化“七个一体化”工程,22个镇街全部通达天然气、18个镇街实现集中供暖、16个镇街纳入城市供水管网,城镇污水设施覆盖率、城乡垃圾处理率均达到100%;实施北环海路岸线整治、桑沟湾拆迁改造、滨海公园南拓等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岸线保护;另一方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狠抓鱼粉、石材、畜禽养殖等污染治理,连续多年在全省群众满意度电话抽查中名列前茅。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纷至沓来,擦亮了“自由呼吸·自在荣成”的城市品牌。 虽然屡获殊荣,但荣成并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因为荣成市委、市政府深知,与群众的期盼相比,荣成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还有“短板”。为此,今年,荣成市全面打响环保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战,出台了《环境保护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攻坚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大气、水、自然保护区、特色行业、环境执法监管五大领域48项攻坚任务。每一项都有更加明确的标准要求、完成时限、责任单位,比年初确定的19项环保重点工作要求更高、责任更细、标准更严。针对一些重点行业污染问题,荣成市“刀刃向内”,严格落实污染企业关停整改措施,一大批污染企业、污染行业被责令关停整治。动真碰硬的务实之举,令老百姓拍手叫好。 “以前厂区周边粉末满天飞,污水遍地流,噪声特别大。关停污染企业,大家伙都举双手赞成。”石材大镇人和镇村民林乐安的一番感言道出了百姓心声。
积极顺应群众的新期待,以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果造福于民,是荣成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施政导向。
家门口品书观赛 “不用大老远地跑到城区的图书馆,在街道文化中心就能看书。点一点鼠标,就能预约荣成市图书馆的书,真方便。”崂山街道的曲宛如说,“网上图书馆真是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 “家门口式的图书馆”是荣成市图书馆创新推出的一种服务形式。 为满足城乡居民借阅需求,荣成市图书馆实施总分馆模式,依托各镇街文化服务中心,在全市设立了30个图书分馆,对全市镇街文化中心、社区的图书实行统一编号,为图书办理“身份证”,实现全市图书资源共享共通,让图书流动起来,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荣成市图书馆馆长汤天伟告诉记者,今年,荣成市将投入110万元用于分馆图书采购。 近年来,荣成市坚持把文化阵地及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文化民生的基础内容,新建、改建了一批文化设施,构建了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服务中心为例,荣成市建立了市、镇街、村居三级文化设施网络,22个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 “我们面向镇村统一制作发放‘文化综合服务中心’标志牌,并以均等化的要求向农村文化大院发放锣鼓、音响、演出服装等设施,引导其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组织开展演出、展览展示、文化培训等活动。”荣成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晓东说。 除了读书、看演出,市民的运动健身热情也不断高涨。“晚上吃完饭,就爱在家附近运动运动。自从樱花湖体育公园建好后,我和爱人每天晚上都来健身,现在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市民高先生说,要是哪天有事没去健身,心里就好像少了点什么,第二天挤出时间就赶紧去。
樱花湖是一处以樱花为主题的体育公园,栽植了近20个品种上万株樱花树,环湖修建了6公里标准自行车赛道,以“湖”为主题,涵盖环湖自行车、步行健身、垂钓、水上运动、儿童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公园开放后,成了周边市民健身的不二之选。 为了进一步推广全民健身运动,荣成市还依托高标准的体育设施,将多项国际性赛事带到群众眼前。泰祥·2017荣成滨海国际马拉松赛,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选手,在碧海蓝天下奔跑。农商行杯·2017荣成环樱花湖全国自行车邀请赛,各路选手在这条“最美赛道”上演自行车版的“速度与激情”。2017山东省青少年公路自行车冠军赛,展示耐力与毅力之美。一场场精彩的赛事,为市民奉献了一场高水平的体育运动盛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体育运动的魅力。
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生活品质,让人们倍感“自由自在”。 |